诘让的意思、诘让的详细解释
诘让的解释
诘问斥责。《后汉书·郑弘传》:“帝詰让 弘 ,收上印綬。”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 太祖 召公詰让曰:‘囊橐如此,非盗于官,即取于民,书生相党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至此,怒閽人,阴詰让之。”
词语分解
- 诘的解释 诘 (詰) é 追问:反诘。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诘难(刵 )。 诘 (詰) í 〔诘屈〕曲折。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詰)乷 )〕早晨,亦指
- 让的解释 让 (讓) à 不争,尽(媙 )着旁人:让步。让位。谦让。 请:让茶。 许,使:不让他来。 任凭:让他闹去。 被:让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让。转(僴 )让。 闪避:让开。当仁不让。 责
专业解析
“诘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主要指向责问、责备。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
责问与谴责
“诘”意为追问、责问,“让”意为责备、责怪。二字组合后,表示严厉地质问并谴责他人的过失。
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诘让汉王”,指项羽因刘邦违约而对其责问。
-
追究责任
引申为对错误或失职行为的追查与问责,强调通过质问厘清责任归属。
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吏走诘让之”,描述官吏追究失职者。
二、词源与结构分析
- 诘(詰)
《说文解字》:“诘,问也。”本义为追问、盘查(如“诘问”),隐含严厉态度。
- 让(讓)
《说文解字》:“让,相责让也。”本义为责备(如“责让”),后引申为谦让。
合成词逻辑:通过追问(诘)施加责备(让),形成“以质问施压,迫使其认错或解释”的行为链。
三、古代文献用例
- 《汉书·王莽传》
“遣使诘让匈奴”,指朝廷派遣使者责问匈奴的越界行为。
- 《资治通鉴·唐纪》
“上诘让之,对曰:‘事迫矣……’”,记载君主对臣下的过失进行问责。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
侧重含义 |
强度对比 |
诘让 |
质问+谴责,含追究意味 |
★★★★(较强) |
诘问 |
追问真相,未必含责备 |
★★★ |
责让 |
直接责备,未必需追问 |
★★★★ |
谴责 |
公开声讨,道德层面否定 |
★★★★★(最强) |
五、现代使用场景
虽已罕用,但可见于:
- 历史研究:描述古代政治、外交中的问责行为(如“使节诘让邻国”)。
- 文学创作:仿古语境中增强严肃性(如“族长诘让族人逾矩之事”)。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4.
-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2013(影印本).
- 司马迁. 《史记》[M]. 中华书局, 1982.
-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中华书局, 2009.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文献标准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诘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ràng,意为诘问斥责,即通过追问的方式表达责备或质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指以严厉的态度追问并责备对方。常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批评场景。
- 构词:
- “诘”:意为追问、责问(如“诘问”)。
- “让”:此处引申为责备、责难(如“责让”)。
出处与用例
- 《后汉书·郑弘传》
- 原文:“帝诘让弘,收上印綬。”
- 释义:皇帝(通过诘问)斥责郑弘,收回他的官印。
- 宋代王禹偁《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
- 原文:“太祖召公诘让曰:‘囊橐如此,非盗于官,即取于民,书生相党耶?’”
- 释义:宋太祖召见朱府君并质问:“(你)如此贪腐,若非贪污官财,便是压榨百姓,难道读书人也结党营私吗?”
- 《聊斋志异·武孝廉》
- 原文:“至此,怒阍人,阴诘让之。”
- 释义:(武孝廉)因此事愤怒,暗中斥责守门人。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责难、质问、叱责
- 反义词:褒奖、赞许、宽宥
注:相关近反义词在古籍中未明确对应,需结合语境判断。
用法提示
- 语境: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描述带有权威性的质问行为。
- 现代适用性: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在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见到。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爱昵保用北朝豳风朝享陈谷春秋五霸绰名狄騠读者文摘犯斗槎風華濁世改稽改朔甘芳公能光明洞彻函阵耗竭建倡检素较辑教戒积能经验主义救济金沮动馂豏亢满科车科级稞麦口粮冷飕飕乐事劝功楼车髦秀迷梦啪啦屏风叠平流层剖释普赉铺铺奇骇启塞搉惟宂扰肉铺圣经石蜠刷尾蜀鸡随葬沓来挑精投劾土元蕰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