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蛰的意思、入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蛰的解释

动物进入冬眠,在一定的时期内潜伏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谓之“入蛰”。《老残游记》第六回:“现在各样虫蚁自然是都入蛰,见不着的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蛰(rù zh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生物学背景的词汇,指某些动物(尤其是变温动物)为适应寒冷或干旱等不良环境,进入休眠状态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能量消耗的自然现象。以下从词典释义、科学内涵与应用场景三方面详解:


一、词典释义与语言学特征

  1. 核心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解释为:“动物进入休眠状态,通常指冬眠或夏眠。”其构词法为动宾结构(“入”+“蛰”),其中“蛰”本义指动物藏伏,引申为潜伏不动。

  2. 词义辨析

    • 与“冬眠”的关系:冬眠是入蛰的典型形式,但入蛰涵盖更广,包括夏眠(如沙漠蜗牛)、日蛰(短时休眠)等。
    • 反义词:“出蛰”指动物结束休眠重新活动,如《礼记·月令》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即描述出蛰场景。

二、生物学机制与现象

根据动物学研究,入蛰包含以下科学特征:

  1. 触发条件

    • 温度驱动:多数动物在环境温度低于临界值(如刺猬在10℃以下)时入蛰。
    • 光周期调控:日照缩短通过褪黑素分泌诱发休眠(如蝙蝠)。
  2. 生理变化

    • 代谢率下降至5%~10%,心率骤减(如熊从40次/分降至8次/分);
    • 依赖脂肪储备供能,尿素循环暂停以减少毒素积累。

三、文化与社会应用

  1. 农事指导

    古代历法以入蛰为物候标志,如《逸周书·时训》记“立冬后五日,雉入大水为蜃”,预示冬季农事结束。

  2. 文学隐喻

    诗词常以入蛰喻指隐退或蓄势,如陆游“龙蛰寒潭蓄锐时,东风未放草先知”暗含待机而动的哲思。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动物生理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20.
  4. Nelson, R. J. 《季节性生物学》(中译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5. 钱钟书. 《宋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引用来源采用文献标准著录格式,未添加无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入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动物进入冬眠状态,在特定时期内潜伏于土壤或洞穴中,停止进食和活动。该词常用于描述冷血动物(如昆虫、蛙类、蛇等)为适应寒冷气候而减少新陈代谢的生存行为。

二、词源与结构

三、引申含义

除自然现象外,亦可比喻人类在寒冷季节退隐休养,蓄积能量,如“寒冬时节,他选择入蛰读书,远离社交”。

四、文化关联

古代诗词中常以“入蛰”暗喻归隐或沉潜,如宋代曾丰诗句“草木归根稳,昆虫入蛰深”,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哲学思考。

五、相关概念

与“出蛰”相对,后者指冬眠结束后的苏醒期(需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可能混淆定义,建议以权威词典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学引用,可参考《老残游记》及宋代诗词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法射线不敏驰望迟违除次打参澹宕倒休达意董振恩泽侯逢恶导非丰衣足食扶危定乱高邻公论沟封惯世荷繦核叙矫托季友伯兄开晓考责孔燕空凿冷肠敛容灵休落榜蛮暴跑青贫劳破獍扑膘棋流寝不聊寐取途宂急弱翅三官堂梢袋神车蜃氛设燕庶狱索偿速灾陶远同载偷光土伯违挠污真乡术哮呷枭夷销子熙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