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时隐者。亦泛指隐士。《论语·微子》:“ 长沮 、 桀溺 耦而耕, 孔子 过之,使 子路 问津焉。”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诗之五:“篱边醉傲 渊明 饮,陇上歌随 桀溺 耕。”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此二派者,其主义常相反对,而不能相调和。观 孔子 与 接舆 、 长沮 、 桀溺 、 荷篠丈人 之关係,可知之矣。”
“桀溺”是一个具有历史与文学双重含义的词语,其核心解释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桀溺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与孔子同时代。据《论语·微子》记载,他与另一位隐士长沮在田间耦耕,孔子路过时曾让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位置(、)。桀溺主张避世思想,认为当时社会动荡如洪水般无法改变,与其参与政治不如归隐()。这种思想与孔子的积极入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道家“知止求退”的倾向()。
部分文献(如)将“桀溺”解释为成语,形容行为放纵傲慢,取自夏朝暴君桀与商纣王帝辛(“纣”通“溺”)的合称。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仍以“隐士”释义为主。
建议结合《论语·微子》原文及历代注释,进一步理解这一人物在儒家与道家思想碰撞中的象征意义。
《桀溺》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人行为放纵,放荡不羁,不守道德、法纪的意思。
《桀溺》的部首是木(林),总笔画数为16。
《桀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殷本纪》中。殷朝有个暴君叫纣王,他极度放纵,任意妄为,民不聊生。因此,人们就用《桀溺》来形容放肆、贪婪、百无忌惮的行为。
《桀溺》的繁体字为「桀溺」。
古时候,《桀溺》的汉字写法为「桀濜」。
他的行为举止不受约束,完全陷入了桀溺之中。
桀毒、桀豪、溺爱、溺水
放纵、放肆、纵欲、荒淫
庄重、谨慎、守法、克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