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购民间余粮。《宋史·食货志上三》:“其曰括糴。 元符 元年, 涇原 经略使 章楶 请并边糴买,豫榜諭民,毋得与公家争糴,即官储有乏,括索赢粮之家,量存其所用,尽糴入官。”
“括籴”是古代中国的一项粮食政策,具体指政府强制征购民间余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括籴”意为“征购民间余粮”,其中“括”指搜求、征集,“籴”指买入粮食。这一政策主要用于应对军需或官方储备不足的情况,强制征收民间剩余粮食。
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根据《宋史·食货志》,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泾原经略使章楶提出“括籴”政策,要求边境地区预先公告民众不得与官府争购粮食。若官方储备不足,则强制搜查有余粮的家庭,仅允许留存少量自用,其余全部征购为官粮。
政策特点与影响
相关词义延伸
“括”在古汉语中常表示“征集、搜求”,如“搜括”(榨取财物)、“括兵”(征兵)等,与“籴”结合后特指粮食征购。
如需进一步了解宋代经济政策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食货志》等权威文献。
括籴(kuò diǎn)是一个中文词汇,表示一种清理、筛选谷物的动作和过程。该词由两个部分组成,拆分为“括”和“籴”。
括的部首是手(扌),笔画数为3。它表示用手抓取、摘取的动作,引申为收集、聚拢等概念。
籴的部首是竹(⺮),笔画数为14。它表示谷物的植株、秧苗以及相关的意义,引申为清理、挑选、筛选等概念。
括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种古代的农业术语。在古代,人们会将谷物放入篮筐中,通过手的动作进行清理、筛选,以保证谷物的质量和纯度。
在繁体字中,括籴的写法是「括篩」。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括籴的写法稍有不同。括的写法为「拡」,籴的写法为「簗」。
以下是括籴一词的用法示例:
1. 农民正在田间进行括籴,以确保谷物的质量。
2. 面粉制造商在工厂里进行括籴,去除杂质。
组词:括号、括红、籴丰、籴谷。
近义词:筛选、过滤。
反义词:混杂、掺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