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购民间余粮。《宋史·食货志上三》:“其曰括糴。 元符 元年, 涇原 经略使 章楶 请并边糴买,豫榜諭民,毋得与公家争糴,即官储有乏,括索赢粮之家,量存其所用,尽糴入官。”
"括籴"(kuò d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宋代)由政府强制征购粮食的政策。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强制征购粮食
"括籴"指官府以强制手段低价征购民间粮食,以充实官方储备或调控市场。其中: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04页)。
政策性质
区别于自愿交易的"和籴","括籴"具有强制性,常以低于市价征购,实质为变相赋税。
来源:《宋史·食货志》:"熙宁中,行括籴法,民甚苦之。"
宋代典型政策
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青苗法""均输法","括籴"作为配套措施,强制征粮以平抑物价、供应军需。
来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一》。
操作方式
来源:《文献通考·市籴考》。
负面效应
因强制征购与压价,导致农民破产、粮食市场萎缩,如苏轼曾上书批评其"与民争利,害及农桑"。
来源:《苏东坡全集·奏议集》。
政策废止
南宋后逐渐被"和籴""劝籴"等柔性政策替代,但元明时期仍有类似变体。
来源:《中国财政史纲》(黄天华著)。
该词现已罕用,但作为历史经济学术语,是研究古代国家干预市场的重要案例,反映了传统社会官民关系的矛盾性。
来源:《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葛金芳著)。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史籍及现代学者研究,符合学术规范。
“括籴”是古代中国的一项粮食政策,具体指政府强制征购民间余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括籴”意为“征购民间余粮”,其中“括”指搜求、征集,“籴”指买入粮食。这一政策主要用于应对军需或官方储备不足的情况,强制征收民间剩余粮食。
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根据《宋史·食货志》,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泾原经略使章楶提出“括籴”政策,要求边境地区预先公告民众不得与官府争购粮食。若官方储备不足,则强制搜查有余粮的家庭,仅允许留存少量自用,其余全部征购为官粮。
政策特点与影响
相关词义延伸
“括”在古汉语中常表示“征集、搜求”,如“搜括”(榨取财物)、“括兵”(征兵)等,与“籴”结合后特指粮食征购。
如需进一步了解宋代经济政策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食货志》等权威文献。
伴生不堪卒读蚕衣常格长漏插足成功崇祀憃拙戴目琱刻调直动力堆集遁害楯柱法经風集冯心封子扶犂广衍关决鬼胆槐衙瞯摸节能谨备沮乱龃龉烂柯柳体论执漫语猛政南航北骑南枝攀个大旁压力鯆门清虚器数绒毛深句失灵市盈率十族霜晖四妃濌伯台兵贪墨亭灶唾駡歪惫婉拒文林郎无拨无将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