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之臣。 唐 罗隐 《代韦徵君逊官疏》:“在陛下簪珥间犹恐登用未尽,又安可以遽及逋臣。” 清 阎尔梅 《汧置草堂读史诗》:“逋臣解剑酬渔父,处士挥钱付酒家。” 清 洪楝园 《悬嶴猿·题词》:“穷岛萍浮一 首阳 ,逋臣虽去蕨薇香。” 傅尃 《感怀》诗之二:“从此止乌定谁屋?藐余何惜作逋臣。”
“逋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具体解析:
基本释义
由“逋”(意为逃亡、逃避)和“臣”(官员)组成,字面指“逃亡的臣子”。特指因政治原因(如不满政策、蒙冤等)逃离职位的国家官员。这类人虽脱离职位,但身份仍属官员体系。
历史背景与情感色彩
在古代社会,“逋臣”带有强烈贬义,被视为逃避责任或法律制裁的“逃犯”。例如,明代《国朝典故》中提及的“逋臣”多指叛逃至敌对政权的官员,暗含道德批判。
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语境中,该词贬义色彩减弱,但依然用于形容背叛国家或严重失职者。例如,可指代叛国者、公职领域逃避重大责任之人,强调对义务的背离。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修辞场景。需注意其情感倾向,避免误用为中性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