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慎于用火。 晋 成公绥 《戒火文》:“余家遭火,屋宇焚尽,器用廓然,乃造于四邻,以为《戒火文》曰:‘经籍为灰,篇章为炭。’”
(2).草名。即景天。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於屋上。”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九·景天》。
“戒火”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戒除内心的欲望与贪婪,强调自我约束。这一用法常用于道德修养层面,比喻克制贪欲之火,避免被物欲蒙蔽而陷入困境。例如在自我提升或处世哲学中,提醒人们保持清醒与节制。
指谨慎用火或防范火灾。晋代成公绥的《戒火文》记载了因火灾导致家宅焚毁的教训,以此警示后人注意防火。古代民间在春分时种植“戒火草”(即景天)于屋顶,也是防火习俗的体现。
“戒火”亦指草本植物景天,其药用价值见于《本草纲目》。该植物可治疗小儿惊风、风疹及疮毒等病症。南朝《荆楚岁时记》提到种植景天用于防火避灾,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
古代文献中,“戒火”常与防灾和养生观念结合。例如,成公绥将书籍焚毁喻为“篇章为炭”,既写实又暗含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而景天的药用与民俗用途,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
“戒火”一词兼具抽象哲理、实用防护、中医药用三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戒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停止火灾,禁止使用火源。它是由“戒”和“火”两个字组成的。
成语“戒火”由“戒”和“火”两个部分组成。
“戒”字的部首是“戈”,总笔画数为5。
“火”字的部首是“火”,总笔画数为4。
“戒火”最早出现在南梁·萧统的《冯异传》中,原文为“不杀人草木耕作,恐生祸患応戒之火”。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和使用。
“戒火”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戒火”。
在古时候,字的写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古代字谱,字“戒”在楷书中的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形状更为简洁。
字“火”在古代的写法也有所变化,火焰更为生动活泼。
他们在山林中戒火,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防火政策,要求居民戒火。
戒远、戒律、戒除、戒备
禁火、止火、灭火
放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