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毖宁 ”。语出《书·大诰》:“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毕”。 孔颖达 疏:“天慎劳民使成功,亦当勤劳民使安寧”。后因谓劳民征讨,始得安宁为“毖寧”。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今者海氛未靖,讥察当严,揖盗开门,后患宜毖宁。”
“毖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文献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来源与定义
该词最早出自《尚书·大诰》:“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毕。”
根据孔颖达的注解,“毖”意为“谨慎、勤劳”,“宁”指“安宁”,整体可理解为通过勤劳治理或征讨,使民众获得安定。
引申含义
后世(如清代夏燮《中西纪事》)将其引申为“在局势动荡时,通过严格治理或军事行动实现长治久安”,强调未雨绸缪、防范后患的治理态度。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尚书》相关研究或查字典网(来源)。
《毖宁》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毖 (bì)和宁 (níng)。其中,毖的部首是每 (měi),宁的部首是宀(mián),总笔画数为13。
《毖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衣裳之什·秋月》一章:“毖麦秀兮,宁菽茹。”其中,毖和宁都是指对农作物的祝福和保护,毖主要是用于对谷物的保护,宁主要是用于对菽(豆类作物)的保护。后来,毖宁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词组,用来表示保护和祝福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毖宁分别写作毖 (毗) 和宁 (寧)。
在古代汉字中,毖的写法是略有变化的,常用的写法是毗。而宁的写法多种多样,包括寧、甯、寜等。
他一直毖宁着自己的弟弟,保护他不受伤害。
保毖、庇毖、爱宁、赐宁等
保护、庇护、照顾、呵护等
损害、伤害、破坏、冒犯等
安重白耗白撞雨宝华背判跛子惭讳曹恶查处趁势落篷楚瑟词惭打蹦儿斗目恩同再生反本风砚浮沈苟辨关说孤寂鹤处鸡群黑帜花布花搭着壶天噍让节传静拱金宫久居人下居次里表龙炯买宴嫚辞年祀凝厉泮林革音贫乏遣发气愤填膺跧蹙鹊尾炉三连冠盛轨身躯诗格首端收敍熟彩衣倏而束衽泝流追源同庚通悉驮马瓦盘闻诊先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