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疏而不漏的意思、疏而不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疏而不漏的解释

亦作“疎而不漏”。1.谓法网虽宽,并无遗漏者。语本《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北史·倭传》:“暨 箕子 避地 朝鲜 ,始有八条之禁,疏而不漏,简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载不絶。” 明 王錂 《寻亲记·惩恶》:“天网疎而不漏。 张敏 这廝呵,你为人太不悛,从前作过,赦后结寃,万剐凌迟谁见怜!”

(2).简要而不遗漏。《隋书·律历志下》:“日之与月,体同势等,校其食分,月尽为多,容或形差,微增亏数,疎而不漏,纲要克举。”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切惟 范曄 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疎而不漏,盖云备矣。”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夫记事之体,欲简而且详,疎而不漏。”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疏而不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思想围绕“周全”和“公正”展开。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法网惩恶(主流解释)
    源自《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原指天道如同宽广的网,看似稀疏却不会遗漏任何罪恶。后演变为比喻法律虽宽泛,但作恶者终将受到制裁。例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常连用,强调正义的必然性。

  2. 做事周全(次要解释)
    少数文献(如查字典)提到其引申义为“处理事务细致无遗漏”,例如形容计划严密、执行到位。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二、历史渊源与演变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老子》及《北史》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疏而不漏》的意思

《疏而不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处理事情时要既能疏通,又不能有任何遗漏。

拆分部首和笔画

《疏而不漏》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疒和殳,其中疒表示疾病,殳表示武器。根据《康熙字典》,这个成语的总笔画数是16画。

来源

《疏而不漏》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平准书上》中的一句话:“夫平准策,疏而不漏,清而不疑者,得其道也。”表示作为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要处理事情时既要高度疏通,又不能有任何疏漏。

繁体

《疏而不漏》在繁体中的写法是《疏而不漏》。繁体字的写法和简体字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意思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繁简字体尚未出现,所以《疏而不漏》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例句

1. 作为一个经理,他处理问题疏而不漏。 2. 这个演讲稿通顺得疏而不漏,没有任何错误。 3. 这个检查表确保我们工作疏而不漏。

组词

1. 疏理:整理杂乱的事物。 2. 漏洞:给人留下遗漏的机会。 3. 疏通:通畅,不堵塞。

近义词

1. 详略得当:既详细又得体。 2. 清晰明了:明确无疑。

反义词

1. 疏忽大意:对事情处理不周到,漏洞百出。 2. 漏网之鱼:被遗漏或逃脱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