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晓警睡。《周礼·地官·鼓人》“凡军旅夜鼓鼜” 汉 郑玄 注:“《司马法》曰:‘昬鼓四通为大鼓,夜半三通为戒晨,旦明五通为发昫。’”原作“晨戒”,据 阮 校改正。 宋 冯可迁 《<对床夜语>序》:“时将夜半,翦烛疾读,不能去手,大类 葛常之 《韵语阳秋》,鸡戒晨而毕。”参见“ 戒旦 ”。
"戒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具体用法两个层面进行解释:
字义解析
"戒"本义指警戒、防备(如《说文解字》:"戒,警也"),引申为告诫、戒除;"晨"指清晨时分。二字组合后,"戒晨"的核心含义是在黎明时分保持警觉,特指古代官府或军队在破晓时敲击木梆(柝)以提示守夜结束、进入日间戒备状态的制度。这一用法见于《周礼·天官》记载的"鸡人掌共鸡牲……夜呼旦以嘂百官",可见其源流。
文化引申义
在文学语境中,"戒晨"常被赋予道德隐喻。如唐代李商隐《为有》诗云:"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暗含对官员"戒晨"履职的描写。宋代《太平御览》引《汉官仪》更明确将"戒晨"与勤政关联:"宫中夜漏未明,三刻鸡鸣,卫士候于朱雀门外,著绛绩(头巾),专传鸡唱",体现古代对官吏黎明即起、恪尽职守的伦理要求。
现代语义流变
随着时代发展,"戒晨"的实用功能逐渐消失,但在成语"夙兴夜寐"(《诗经·卫风·氓》)中仍保留其精神内核。现代汉语词典多将其归为历史词,释义侧重时间性(如《汉语大词典》释为:"谓报晓戒人早起"),而《古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其警示内涵:"黎明警戒,以防变故"。
参考资料
注:因古籍文献的原始网络链接多限于数据库权限访问,此处仅标注可查证的纸质出版物来源。
“戒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析如下:
古代军事用途
源自《周礼》中的记载,古代行军时通过鼓声传递信号:
引申意义
除字面含义外,还可比喻对潜在危机保持警觉,尤其强调在看似平静的清晨或初期阶段不可掉以轻心。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中的用法,可查阅《周礼》或汉代郑玄的注释原文。
悲切切变除谗杀垂荫摧折豪强鼎命贰令帆力发潜阐幽焚林竭泽黼纯公车司马门共贯同条拱形贯城孤嗣汗迹鹤甃鸿鸾回景角髻交谮惊耍进退消息举乳开国功臣看风使舵老惛泪巴沙雷车缭戾俚辞聆训流求礼训梦想颠倒面粘磨鈆男婚女聘赧色凝滞鹏翥萍踪浪影前图迄功寝息楸局戎行三号山牌神渥赎银泝回探水竿皖公山王书微物微绡闲迭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