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礼仪的教育训导。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年始志学,家门礼训,皆折衷於公。”《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汝既年小而孤,吾******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礼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礼仪教育和社会规范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礼训指通过教育或传统规范传授的礼仪准则,强调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既包含具体的礼节形式(如婚丧嫁娶仪式),也涵盖尊重他人、表达感激等道德层面的要求。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如《王文宪集》序中提到的“家门礼训,皆折衷於公”,说明古代家庭通过礼训塑造行为规范。《隋书》中郑善果母亲强调礼训对继承家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印证其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
如今礼训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国学复兴背景下,学校或文化机构常将其融入课程,帮助人们理解尊老爱幼、谦逊待人等价值观。
若需查看古籍原文(如《王文宪集》序)或不同词典对“礼训”的注音、近义词解析,可参考、5的文献来源。
《礼训》是指关于礼仪和行为准则的规定和指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社会交往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训》就是对这些规范的概括和总结。
《礼训》的拆分部首是“礻”和“讠”,分别表示“示祭”的意思和“讠言语”的意思。这两个部首的笔画分别是4画和4画。
《礼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传统。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礼仪就成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礼记》是最早对礼仪进行系统整理和论述的经典著作,而《礼训》则是对《礼记》的精简和概括。
《礼训》的繁体字是「禮訓」。
在古时候,中文字符的书写形式和现代有所不同。《礼训》的古汉字写法为「禮训」。
1. 遵守社会礼训是我们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2. 这个家庭有着严格的家训和家规,成员们都很注重礼仪。
3. 他从小家教严格,对于礼训的遵守非常有意识。
1. 礼仪:指社会规范和规定的一种表现方式。
2. 行为准则:指人们在特定场合下所采取的行动的规定和要求。
3. 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进行的交际和相互联系的活动。
1. 礼节:指行为举止上的规范和要求。
2. 规矩:指社会上通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3. 仪轨:指正式场合下的一套礼仪规定。
1. 无礼:指不遵守礼仪和讲究的行为举止。
2. 不守规矩:指不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行为。
3. 不拘束:指不受约束和束缚,不按照规定行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