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停息;搁置。《后汉书·蔡邕传》:“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未详斯议,所因寝息。”《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人怀感附,寇盗寝息。”《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恐真个查办出来,碍着海关大臣的情面,若有牵涉,觉得不好看,就把这事寝息不提。”
(2).睡卧休息。 晋 潘岳 《悼亡诗》:“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夏日中欲寝息,则顾军将令下帘。” 清 顾炎武 《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复驰至济南省视于其行也作诗赠之》:“橐饘勤问遗,寝息共论评。”
"寝息"是汉语复合词,由"寝"(睡觉)和"息"(呼吸、休止)构成,其核心含义在历代辞书中呈现三层递进解释:
一、基础义指睡眠行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标注其本义为"躺卧休息",如《诗经·小雅·斯干》郑玄笺注"寝息于斯"描述贵族安寝场景。该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归为书面语词汇,常见于文学描写,如鲁迅《彷徨》中"夜深寝息"的表述。
二、引申义表状态静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收录其"平息、停歇"的哲学引申义,如《论衡·感类》"雷雨寝息"描述自然现象停歇。此用法在唐宋文献中多用于形容战事或争议的停歇,《资治通鉴》注疏有"兵戈寝息"的史评。
三、特殊语境指代隐秘空间。据《辞源》(修订本)考据,魏晋时期"寝息"可代指帝王寝宫,《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侍奉寝息"即此用法,该释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
该词现代规范用法可参考教育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2021年版),将其定位为丙级书面词汇,建议在正式文书中替代"睡觉"等口语化表达。
“寝息”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事物或行为的停止、平息。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多用于描述社会事件或争议的终止。
例句:
指夜间睡眠或日常休息,强调安宁平静的状态。
例句:
提示:现代使用中,“寝息”更偏向文言语境,日常口语中多用“休息”“睡觉”等替代。
艾老八窗玲珑白玉墀拔来报往班鹭布衣草衣木食陈耕大西洋帝纮鼎臣遁疾贩徒分赉肤见谫识芙蓉城擀毡高驮细马滚帐果树浩洋黑姑和銮横说竖说黄儿米黄老互卦假僭蹇曳缉麻进见礼基兆拘翦菊泉口谕酷寒亭枯木生花枯鱼过河泣老鹤乘轩两犀留白路陌卯睡螟蜮排折屏放孅人搴撷清贫清雅荣遇松尔石调色板团纱往篇问绢问事文章星斗物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