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减;变化。 清 魏源 《<圣武记>叙》:“因以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亦作“ 进退消长 ”。 清 魏源 《<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君在 乾隆 末,与大学士 和珅 同朝,鬱鬱不合,故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读其书可以悲其志云。”
"进退消息"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复合词,其核心内涵融合了自然规律与处世智慧。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经典文献进行详细阐释:
字面本义
"进退"指行动上的前进与后退,"消息"源于《周易》"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指事物的消亡与生长("消"为消退,"息"为滋生)。合指顺应自然规律的动态平衡,如《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哲学引申
在道家思想中体现为顺应天道、知止知变的处世观。《淮南子·俶真训》提出"与化消息",强调人应随自然变化调整行为(来源:中华书局《淮南子校释》)。
现代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人的进退举止",如清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观其进退消息,皆可征信"(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周易》理论根基
《易·丰卦》彖辞"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奠定哲学基础,揭示万物循环规律(来源:中华书局《周易译注》)。
黄老道家实践观
《黄帝四经》提出"执道循理,必从本始,顺为经纪。禁伐当罪,必中天理。伓(倍)约则窘,达刑则伤。伓逆合当,为若又(有)事,虽无成功,亦无天央(殃)",强调进退需合天道(来源:文物出版社《马王堆汉墓帛书》)。
古籍文献
现代研究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指出:"汉魏之际'消息'概念由历法术语转化为哲学范畴,成为玄学'体用'观前导。"(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汤用彤全集》)
此释义综合文字学本义、哲学流变及经典例证,契合汉语词典的学术规范。
“进退消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xiāo xī,其核心含义是“增减;变化”,常用来描述事物在动态中的调整或演变。
基本释义
指事物在数量、状态或趋势上的增加与减少,或泛指变化过程。例如,清代魏源在《圣武记》中提到“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即用此成语概括社会力量的消长与人事变迁。
出处与用法
该成语最早出自清代魏源的著作,多用于书面语境,作宾语或定语,强调动态调整或复杂变化。例如:“政策需随形势进退消息,方能适应发展需求。”。
近义词与关联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圣武记》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爱非其道谙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卜宅谗口铄鵰鞍发麪裶裶奋用戈城贵学孩孺旱魃为虐嫁祸于人浆壶贱弃泾溪劲威继受灸晒枯井来得个理督陵折鸾旂轮化旅游业没趣蒙古包幂首目听内童排优喷火器偏曲亲本青豆舍湫闭拳脚认奴作郞日久见人心僧牕山鹃沙篆肆怒夙兴夜处它人特工铁桶退食驼钮危石帏幄危菑无情无绪物以羣分祥凤祥图贤亮枵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