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辞中的促急之词。常省文,有时隐含斥责之意。与“缓辞”相对。《穀梁传·成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 范宁 注:“辞中促急,不容日。”《穀梁传·成公十五年》:“ 晋侯 执 曹伯 归于京师。以 晋侯 而斥执 曹伯 ,恶 晋侯 也。不言之,急辞也,断在 晋侯 也。”《穀梁传·定公十五年》:“戊午,日下稷乃克葬。乃,急辞也,不足乎日之辞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三章三》:“在己为形,被物为著。己之感物曰动,物之应感曰变。六‘则’字皆为急辞,而‘形则著,动则变’二层,尤是一串事。”
“急辞”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需结合传统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古文中的核心含义
二、现代引申用法
三、使用注意
该词从古代简略表述发展为现代对突发离职/事件的描述,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演变。研究古籍时需注意其特殊修辞功能,日常使用则需区分场景。
急辞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急辞这个词的意思是迅速辞职或辞别,通常用于表示突然离职或匆忙告别的情况。
急辞的部首是心(xīn)和辛(xīn),分别由“⺖”和“辛”两个部首组成。心部表示与情感、内心相关的含义,辛部表示辛劳、辛苦。这个词的部首组合体现了辞职或辞别事务的紧急、匆忙性质。
急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尚书·书诰》中的“十匹马王事急辞。”这段文字描述了一个官员因紧急事务而匆忙离去的情景,形成了“急辞”这个词。
在繁体字中,急辞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并不完全与现代相同。急辞在古代的写法是「及辞」,由“⼊”和“言”两个部首组成。这种写法与现代写法相比,更加简洁,但意义相同。
以下是急辞的例句:
相关的组词有:急迫、辞职、辞别。
与急辞近义的词有:突然辞职、匆忙告别。
急辞的反义词是保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