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百子帐的意思、百子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百子帐的解释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南齐书·魏虏传》:“以绳相交络,纽木枝棖,覆以青繒,形制平圆,下容百人坐,谓之为‘繖’,一云‘百子帐’也。”《南史·夷貊传下·河南》:“有屋宇,杂以百子帐,即穹庐也。”

(2).古代婚礼所用之帐。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子帐》:“ 唐 人昏礼多用百子帐,特贵其名与昏宜,而其制度则非有子孙众多之义。盖其制本出戎虏,特穹庐,拂庐之具体而微者耳。棬柳为圈,以相连琐,可张可闔。为其圈之多也,故以百子揔之,亦非真有百圈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百子帐是古代游牧民族使用的传统居所,特指一种以柳枝为骨架、覆盖毛毡的大型穹庐式帐篷。该名称最早见于《南齐书·魏虏传》,其结构特点为顶部开圆形天窗,四壁以交叉木条支撑,具有拆卸便捷、防风御寒的功能,常见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及节庆活动中。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百子”包含两层文化含义:一为“柳枝百条”的实指(因搭建时需用大量柳枝交叉编织),二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寓意,反映古代游牧民族对家族繁衍的重视。据《辽史·礼志》记载,契丹贵族婚礼中必设此帐,新人需在帐内完成“拜奥”仪式,这种习俗后被部分中原地区吸收融合。

汉语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用柳枝编成的篷帐。”而《辞源》修订本则补充说明其形制演变,指出唐宋时期逐渐发展为贵族仪仗用具,常以青毡覆盖并装饰彩带。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其建筑形制影响了蒙古包的发展,在内蒙古赤峰辽墓壁画中可见具体形象。

网络扩展解释

“百子帐”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有两层含义:

1. 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篷帐
这一含义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其结构以木枝为支架,用绳索连接固定,顶部覆盖青色织物,形制圆顶且宽敞,可容纳百人。例如《南齐书·魏虏传》记载其“形制平圆,下容百人坐”,《南史》则称其为“穹庐”(即蒙古包的前身)。

2. 古代婚礼仪式中的专用帐幕
唐代起,百子帐被引入汉族婚礼,象征吉祥多子。其名称虽含“百子”,但实际并无百圈结构,而是因源自游牧民族“多圈相连”的帐篷形制得名。例如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中提到“催铺百子帐”,表明其在婚礼布置中的重要性。

文化融合背景
汉末至唐代,中原与北方民族交流频繁,百子帐从实用帐篷逐渐演变为婚礼符号,体现了胡汉文化的交融。宋代程大昌《演繁露》考证称,其名“特贵其名与昏(婚)宜”,说明当时更注重名称的吉祥寓意而非实际形制。

别人正在浏览...

艾褐抱气鬓蝉碧室虫子仇害踳乱黨梅打渲短衫对比联想督压非望風輕雲浄扶颠持危伏路功成名就关照鼓颡虎韔护路林脚底脚指头禁体就举九钥看门刳胎焚郊亮节炼骨冥行盲索秘埜木梗人拿大杻锁判妻飘曳仆厕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俏生生启祷青箱家蛩蛩钜虚僧戒审顾师相侍子襚衣腾冲田园诗跳达体制改革铜鼓钗鏏鼎危臲五谷效实销售额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