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芽的米麦。亦泛指米麦粮食。《史记·匈奴列传》:“ 汉 使无多言,顾 汉 所输 匈奴 繒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为言乎?”一本作“ 米糵 ”。
“米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拼音:mǐ niè(注音:ㄇㄧˇ ㄋㄧㄝˋ)
含义:指生芽的米麦,也泛指米麦等粮食。这一解释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曾有记载:“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可见其作为粮食的泛指意义。
在古籍中,“米糱”常与粮食相关。例如《史记》中提到的“米糱”是汉代向匈奴输送的物资之一,强调其作为基本粮食的重要性。
需注意与“米醁”(米酒精华)、“米糒”(米粮)等相似词区分。例如“米醁”特指米酒的上层清液,与“米糱”无关。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指代(如发芽的米麦或泛指粮食)。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粮食相关词汇,可参考《史记》或汉典等权威来源。
《米糱》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用细的竹篾编织成的圆形器皿。
《米糱》的部首是⺲(禾),共有16个笔画。
《米糱》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人们为了方便携带粮食,就创造了这种用细竹篾编织的圆形器皿。这种器皿可以装下一定量的米,也便于携带和储存。
《米糱》的繁体字为《米籹》。
古时候《米糱》的汉字写法是有所不同的,使用的形状和现代稍有差异。具体的古代写法可以参考古籍和古代文献。
1. 农田里长满了稻谷,农民用细竹篾编织了许多《米糱》来储存粮食。
2. 酒坊的工人们将磨好的米放入《米糱》里发酵,制作出香气四溢的美酒。
组词:米糱篾蓑(指用竹篾编织的雨衣)。
近义词:竹筐。
反义词:坛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