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病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孟孙 恶 臧孙 , 季孙 爱之…… 臧孙 曰:‘ 季孙 之爱我,疾疢也; 孟孙 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但悦意取容, 臧孙 方以疾疢;犯颜逆耳,《春秋》比之药石。”
(2).泛指疾病。 晋 刘琨 《答卢谌书》:“譬由疾疢弥年,而欲一丸销之,其可得乎?”《隋书·经籍志三》:“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 明 宋濂 《赠惠民局提领仁斋张君序》:“苟失其养,内感於七情,外感於六气,而疾疢即生焉。” 清 恽敬 《祭张皋文文》:“绵绵疾疢,言与死邻。”
(3).弊病,毛病。《后汉书·左雄传》:“ 汉 初至今,三百餘载,俗浸彫敝,巧伪滋萌,下饰其诈,上肆其残……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见非不举,闻恶不察,观政於亭传,责成於朞月,言善不称德,论功不据实,虚诞者获誉,拘检者离毁。”
(4).犹疾苦,困苦。 宋 苏轼 《县榜》:“其裕民之德,固已浹肌肤而沦骨髓矣,然犹慊然忧下民之疾疢,无良剂以全济。”
“疾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解析:
1. 病害
本义指因外部因素(如气候、虫害)引发的植物或自然损害,后引申为对人体疾病的隐喻。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以“疾疢”比喻政治关系中的隐患。
2. 泛指疾病
作为“疾病”的统称使用,涵盖生理与心理层面的病痛。如《隋书·经籍志》提到“医方者,所以除疾疢”,强调医学的救治功能。晋代刘琨书信中亦用此词描述长期病痛。
3. 社会弊病
用于批判政治或社会问题,如《后汉书·左雄传》指责官员“与同疾疢”,将官僚腐败比作病症。苏轼在《县榜》中延伸指民生困苦,体现词义的文学化扩展。
4. 困苦境遇
清代恽敬《祭张皋文文》用“绵绵疾疢”形容生活艰难,此处词义已超越生理疾病,指向精神或物质层面的长期困境。
词源解析:
“疢”本义为热病(《说文解字》),与“疾”组合后强化了疾病概念,后经文学化使用衍生出抽象含义。该词的演变反映了汉语从具体到抽象的词义扩展规律。
《疾疢》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疾病,特指严重的疾病或难治的疾病。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严重的疾病”。
《疾疢》的部首是疒。它拥有13个笔画。
《疾疢》此词的来源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根据研究,它可能是由“疾”和“疢”这两个字合并而成。
《疾疢》的繁体字为“疾瘛”。
在古代,这个词的拼写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它可以写作“疾疢”或“疿”。
1. 他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医生说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所以他只能接受长期的治疗。
2. 这种疾病已经成为他的困扰多年,他急需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疾病、痛疾、百病、心疾、顽疾、怪疾、烦疾等。
重症、恶疾、凶疾、大病等。
轻症、小病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