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赤栏桥 ”。红色栏杆的桥。 唐 顾况 《叶道士山房》诗:“水边垂柳赤阑桥,洞里仙人碧玉簫。近得 麻姑 书信否, 潯阳 向上不通潮。”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将返羽琌别墅留别沧浪亭僧》词:“赤栏桥外垂杨柳,似我秋心,一阵秋阴,槭槭萧萧秋便深。” 胡韫玉 《无题》诗:“閒向赤阑桥上望,万丝春雨葬梨花。”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赤阑桥汉语 快速查询。
“赤阑桥”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赤阑桥”意为红色栏杆的桥,亦写作“赤栏桥”。这一名称源自其建筑特征,即桥身栏杆以红色装饰,常见于古典诗词中,如唐代顾况《叶道士山房》的“水边垂柳赤阑桥”,清代龚自珍词中亦有“赤栏桥外垂杨柳”的描写。
赤阑桥位于安徽合肥城南,是宋代合肥城内一座红色栏杆的小桥。据考证,其原址在今合肥市桐城路月潭庵北侧,现为桐城路桥(银河桥),2006年复名“赤阑桥”并立碑纪念,碑上刻有姜夔诗句。
此桥因南宋词人姜夔而闻名。姜夔曾寓居合肥赤阑桥畔,与桥边琵琶女有一段知音情缘,并创作了多首相关诗词,如《送范仲讷往合肥》中“我家曾住赤阑桥”。后世文人常借此桥抒怀,使其成为象征离别、爱情的文化意象,如当代作品《赤阑桥》即以姜夔故事为线索,融合合肥名胜与家国情怀。
如今赤阑桥虽原貌不存,但作为“合肥最浪漫的桥”,已成为历史活化石和城市文化符号。其周边景观融合自然与人文,如迎曦亭等,延续了古典诗意。
赤阑桥既是实体建筑,也是文学意象,承载着合肥的历史记忆与文人情感,兼具地理标识和文化象征的双重意义。
赤阑桥一词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赤和阑桥。
赤意指红色或鲜亮的颜色。阑桥指的是一座小桥,常用于连接两个地方。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赤阑桥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赤的部首是赤字的左边的丨,总共3画;阑的部首是门字的上半部分,总共7画。
赤阑桥的繁体写法为赤闌橋。
在古代,赤阑桥的写法可能和现代有所不同,但因缺乏确切记录,无法准确得知古时所有的汉字写法。
1. 我们在赤阑桥上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夏日傍晚。
2. 走过赤阑桥,我们就可以到达另一边的小镇。
组词:赤红、阑珊、桥梁。
近义词:红桥、明桥。
反义词:黑桥、暗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