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风槩”。 1.犹节操。《宋书·蔡兴宗传》:“ 兴宗 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於世。” 清 黄宗羲 《曹氏家录续略序》:“余在 浯溪 四年,钦其风概,肥遯之士盖庶几焉。”
(2).风度气概。 前蜀 贯休 《上孙使君》诗:“ 王演 俗容仪, 崔陵 小风概。”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信 有造 汉 之功,而母早物色之,观其却王孙数言,凛凛烈丈夫风概。”
(3).犹风骨。指诗文所体现的雄健有力的风格。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晋 世风概稍存; 宋 齐 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
风概,汉语复合词,由“风”与“概”组合而成,现结合权威文献作如下解析: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风度气节”,指人在品格、操守、言行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例如《宋书·蔡廓传》载“少而方雅,有风概”,形容蔡廓年少时具备端方雅正的气质与节操。
二、引证解释
《晋书·苻生载记》用“风概魁岸,有雄霸之量”描述人物刚直不屈的品格,此处“风概”与“魁岸”并列,强调精神境界的崇高性。
唐代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中“风概特达,襟情坦易”,指人物仪态出众、胸怀宽广的复合特质。
三、词义演变 该词在南北朝至唐宋文献中高频出现,多用于人物品评。明代后使用频率下降,现代汉语中多见于历史文本引用或文学创作场景。
四、相关词语 近义词“风骨”“气节”侧重于精神内核,“风仪”“风度”偏向外在表现。反义词如“卑琐”“猥劣”,均收录于《古代汉语词典》。
参考来源
“风概”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中文词汇,具体释义可结合以下三方面理解:
节操
指人的品格与操守。例如《宋书·蔡兴宗传》提到蔡兴宗“幼立风概”,强调其自幼树立高尚的节操。
风度气概
形容人的仪表举止与精神气质。如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评价历史人物“凛凛烈丈夫风概”,突显其豪迈气概。
诗文的雄健风格
特指文学作品刚健有力的艺术特色。唐代元稹在《杜君墓系铭》中提到晋代文学“风概稍存”,即指其保留雄健风骨。
“风概”一词多用于文言或学术语境,既可描述人物品行,亦可评价文学风格。现代使用中,更侧重其“风骨气节”的引申义,常见于历史、文学分析领域。
安地败绩失据白石郎白云鹏痹痼逼掠炳晔碧篠醭苔裁免彻田重庆大禹治水雕凿鼎重诋伤动物学断怪除妖二姓之好蕃芜风激电飞敷纳合座红灯浑球火院家私加温机括惊飊京辇矜量孔皆昆台落儿连堤敛手足伶伶赁土钱利益緑玉君卖会乃可盘基瓢尊千吨乔装切韵啓航青镂管却绝叡哲生离死别矢口否认收割汤剂天文推造五戒斜挑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