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国君于岁首颁布的法令。《管子·立政》:“首宪既布,然后可以布宪。” 尹知章 注:“岁朝之宪。”
“首宪”是中国古代政治术语,指国君在每年岁首(即年初)颁布的重要法令,具有年度政策纲领的性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首宪”由“首”(岁首)和“宪”(法令)组成,字面含义为“岁首颁布的宪令”。其核心作用是确立国家当年的治理方向和法律框架。
文献出处与注释
该词最早见于《管子·立政》:“首宪既布,然后可以布宪。” 唐代尹知章注解说:“岁朝之宪”,即岁首发布的法令,强调其作为后续政策执行的基础性作用。
历史背景与功能
在古代政治体系中,“首宪”是君主权威的体现,通过岁首颁布法令统一全国政令,确保官吏和民众明确当年的治理重点。这种制度反映了早期中国“以法治国”的理念,并成为年度行政的重要开端。
延伸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管子》中相关政治思想,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首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含义丰富,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基本法或根本法。
首宪这个词的第一个汉字“首”是由“页”和“丶”两个部首组成,总计8画。第二个汉字“宪”是由“宀”和“艮”两个部首组成,总计10画。
“首宪”一词最初出现在清朝的《宪政典章》一书中,用以指代国家的根本法。后来,这个词逐渐成为各个国家或组织的基本法的通称。
繁体字“首憲”是“首宪”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
在古时候,首宪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些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是“首憲”、“首㝹”等。
1. 首宪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2. 这部新颁布的首宪将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3. 根据宪法,法治是首宪的核心原则。
宪法、宪章、章程、法规、法律
基本法、根本法、国家法、宪制
违宪、非法、不合宪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