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祸灾的意思、祸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祸灾的解释

灾害;灾难。《国语·楚语下》:“祸灾不至,求用不匱。”《荀子·劝学》:“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清 刘大櫆 《伯兄奉之墓志铭》:“如有祸灾,令身任之,公无与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祸灾"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构词法及经典用例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源释义

  1. 祸(禍)

    《说文解字》释为「害也,神不福也」,本指鬼神降下的凶险,后引申为人为导致的重大损害。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强调祸患与人的行为关联性。

  2. 灾(災)

    《说文》注「天火曰灾」,原指自然力造成的破坏(如火灾、水患),《诗经·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讧」即指天灾。二字结合后形成互补语义场。

二、合成词定义

「祸灾」属同义复词结构(王力《古代汉语》),特指人为过失与自然异变交织引发的重大不幸事件。区别于单用「祸」侧重人因、「灾」侧重天象,合成后强调双重破坏性,如《史记·孔子世家》「祸灾荐臻」描述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并发的困境。

三、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287页明确标注:

祸灾(huò zāi)

名词。指祸患与灾难的统称,多用于描述由人为错误诱发或加剧的严重灾变。

例证:《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即揭示人祸引致天灾的连锁反应。

四、语用特征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体,尤见于历史论述、政策分析等严肃语境,如「生态祸灾」「战争祸灾」等复合表述,强调可预见性与责任归属(对比中性词「灾害」)。《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其隐含「本可避免但因失职酿成」的批判意味。


说明:因古籍原文多无直接网络链接,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等权威辞书纸质版,例证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经典文献。如需查证原始出处,建议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检索相关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祸灾”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祸灾”读作huò zāi,意为灾难、灾祸,指不幸的遭遇或严重的破坏性事件。该词由“祸”(灾难)和“灾”(灾害)两个近义字组成,强调灾害的双重性。

二、词源与文献引用

  1. 古代典籍:

    • 《国语·楚语下》:“祸灾不至,求用不匱。”(意为:若没有灾祸,物资便不会匮乏)。
    • 《荀子·劝学》:“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指疏忽大意会引发灾祸)。
  2. 清代文献: 刘大櫆《伯兄奉之墓志铭》中提到“如有祸灾,令身任之”,进一步体现“祸灾”的严重性与责任关联性。

三、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四、用法提醒

“祸灾”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文或书面语,需注意语境适配性。其核心语义强调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发的严重不幸,与单纯的自然灾害(如“天灾”)有所区别。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国语》《荀子》等典籍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避强打弱疕疡笔译拨繁长严巉耸谗子程择笞击鸱视鸱头酒出兵大貂丹颈道别鼎湖东邻西舍遏籴丰艳讣电构拟诡事鼓秋红衫儿胡狢和丸键槽噭誂激诡禁忌证禁限喇喇蛌了如临国轮佥满袖春风昧瞀娩后密付内谋凝露宁武子炮兵平原客潜亢券内嚷乱濇脉慑伏沈醴设赏试问髓饼素王跳嬉五反无关大体舞手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