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夹振的意思、夹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夹振的解释

谓夹舞者振铎。 周 代帝王大祀,表演歌颂 武王 伐 纣 的舞蹈时,令二人振铎夹舞者,象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为节。《礼记·乐记》:“天子夹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国也。” 郑玄 注:“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鐸以为节也。” 孔颖达 疏:“是两边相夹,天子与大将相对…… 皇侃 云:‘ 武王 伐 紂 之时,王与大将亲自执鐸以夹军众。今作武乐之时,令二人振鐸夹舞者,象 武王 与大将伐 紂 之时矣。’”《孔子家语·辩乐》:“众夹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於中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夹振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现多用于描述礼仪或乐舞场景中的特定动作,其核心含义为两侧持器物振动以辅助仪节。以下从字源、文献用例及权威释义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拆解与构词分析

  1. 夹(夾)

    • 本义为“从左右相持”,《说文解字》释:“持也,从大,挟二人。”引申为两侧辅助、扶持之意。
    • 例证:《周礼·夏官·祭仆》载“夹振之”,郑玄注:“夹振,谓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以为节。”
    •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本义为“举救”(《说文》),后引申为摇动、挥动器物(如铎、干戚)以发声或示意。
    • 例证:《礼记·月令》言“振木铎”,即摇动木舌铜铃以宣政令。
    •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文献中的经典用例

  1. 《周礼·春官·乐师》

    “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帅射夫以弓矢舞,夹振之。”

    • 释义:乐师指挥射夫持弓矢起舞时,两侧人员振动铎铃(或兵器)以统一节奏。
    •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
  2. 《隋书·音乐志》

    “武舞,工人执干戚,夹振而进。”

    • 释义:武舞表演者持盾斧,两侧人员振动乐器辅助行进。
    • 来源:中华书局《隋书》点校本。

三、权威辞书释义


四、现代应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夹振”一词已罕用,但可借喻多方协作以维持秩序或节奏的场景。例如:

“庆典中旗手前行,鼓队夹振而鸣,声势恢宏。”

此处化用古义,形容两侧辅助主体形成和谐整体。


参考文献来源: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在线版)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第三版)

网络扩展解释

“夹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基本含义

指周代帝王祭祀时的一种礼仪舞蹈形式。在表演歌颂武王伐纣的舞蹈时,由两人手持铎(古代乐器)夹在舞者两侧振动,象征君王与大将共同指挥军队,以振铎声为舞蹈节奏。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1. 典籍记载
    源自《礼记·乐记》:“天子夹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国也。”郑玄注:“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鐸以为节也。”
  2. 仪式象征
    通过振铎夹舞的动作,再现武王伐纣时君王与将领执铎指挥军队的场景,体现威严与秩序。

三、现代可能的误解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受两方压力难以抉择”,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典籍支撑,可能是对字面义的引申或误读。建议优先参考《礼记》等古籍原意。

四、读音与结构

别人正在浏览...

般庚哔叽嬖子残喘惭灼柴棍赤支毸吹毛利刃打碑丹魄蹈舞丢包敦进多言数穷范冉凡僧父赏革政壑谷合龙讙嚣回鹘文假戏真唱嘉悦讦扬金壶墨汁栏栅兰质薰心老奸巨滑力辨伦纪满服佞惑逆折彷佛僻乱锲薄七九轻单请伪清逸钦想气丧让名入韵盛旨射隼时艰失谐石盐木食糟孙阳谈丛韬眚通筹同恶头昏目眩外宽内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