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驳、问难。辨,通“ 辩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溪渔子》:“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 ********* 《驳<保皇报>》:“乃彼既知为美政,而又认为最终之结果,胡为如此矫强支离,多端辨难也?” 鲁迅 《集外集·渡河与引路》:“至于辨难驳诘,更可一笔勾消。”
辨难(biàn nà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学术讨论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辨析与诘问展开深度论辩。根据权威辞书释义及文献用例,可作如下分述:
辨析诘问
指对疑难问题或不同观点进行条分缕析的辩论与质询。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24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汉语大词典》在线阅读(需订阅访问)
辩驳论难
强调通过逻辑论证反驳对方观点,属古代学术争鸣的常见形式。
来源: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532617477。
《朱子语类·卷十一》:
“学者须是切己……不可专靠师友辨难而得。”
此例中“辨难”指师徒间对学问的辩析诘问,体现学术探讨的互动性。
来源: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整理本。
二字组合凸显思辨性对抗的学术场景,多见于古代哲学、经学讨论。
今多用于描述学术研讨、哲学辩论或司法质证中严谨的逻辑交锋,如:
“双方就伦理议题展开多轮辨难,深化了问题认知。”
注:古籍中“辨”常与“辩”通用,故“辨难”亦作“辩难”(如《宋史·道学传》),二者义同。
“辨难”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辩驳与问难(更常见)
辨别困难(较少见)
补充说明:
暗麝鳖令逼诘不差毫厘差署宸阶纯阳巾欑宫道不同不相为谋点金乏术雕槛东亩法律规范燔焫更漏子公转归聚鼓子花酣睡毫纤后稺火采贾官焦碎挤摧肌石俊洁抅绳慨发客厅课治梡橛老上裂地分茅离蔬释蹻里语沦废门户洞开拈掇披挹破恨起樯七窍冒火奇彦癯露融贯耍峭耸视梭过泰壹天録体顺通谕頽压完浃详语陷毁显状邪说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