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cyclical] (如由主教或高级教会机构发出的)关于处理一个重大的或当时认为是严重的事件的广为传布的文件;特指由教皇发出的这种通谕
犹通告。 郑观应 《与周寿臣观察论强邻侵占边省路矿拟辟为万国商场书》:“宜广登日报,明白晓諭,并通諭议绅演説,开导下愚。”参见“ 通告 ”。
“通谕”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特定含义,主要分为宗教和通用两类解释:
定义与性质
通谕是天主教教宗向全球信徒发布的正式文件,内容多涉及教义、道德或重大社会议题,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通常以拉丁文撰写,但现代通谕会附加多种语言译本(如德文、意大利文等)()。
命名与发布对象
历史案例
例如庇护十一世曾发布反对纳粹与法西斯主义的通谕,直接以德、意双语撰写,突破传统形式()。
在非宗教场景中,“通谕”可指官方或权威机构发布的通告,内容多涉及重要事务的公开宣告。例如清代文献中记载“通谕中外”“通谕知之”等用法,即通过广泛传达政令以稳定局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通谕(如《愿祢受赞颂》的环保主题),可查看相关宗教文献或历史档案来源。
通谕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国家或高级政府向全体或部分公民发布的命令或通告。通谕通常具有强制力,公民必须按照其中的规定行事。
通谕的部首是辶(辵),由两笔组成。
通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官方文件中,起初是指朝廷向百官和地方官员通告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谕也用于描述其他组织或个人发布的命令或通知。
通谕的繁体字为「通諭」。
古代汉字写通谕时,通常以更为繁琐的方式书写。例如,可以在通谕两字中间加上虫部,写成「蚊通蚓谕」,以示信函的庄重和重要性。
1. 皇帝发布通谕,要求全国范围内课征一定数量的税粮。
2. 这个法案获得国会通谕通过,即将正式生效。
3. 请你阅读通谕上面的条文,并确保按照要求执行。
1. 通告:发布信息或消息的行为。
2. 谕旨:君主或上级下达的命令或指示。
3. 公告:公开发布的通知或声明。
诏令、命令、告示、指令、布告
请示、征求、商议、协商、决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