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地注视。耸,通“ 竦 ”。《旧唐书·崔琯传》:“庄色于朝,羣公耸视;讜词不挠,淑问攸归。”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 狄武襄 青 征 儂智高 时,大兵始出 桂林 之南,道旁偶一大庙,人谓其庙甚神灵。 武襄 遽为驻节而祷之焉……乃取百钱自持之,且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或諫正:‘一儻不如意,恐沮师。’ 武襄 不听,万众方耸视,已挥手倏一掷,则百钱尽面矣。”
“耸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ǒng shì,其核心含义为敬畏地注视,通常用于形容人因敬畏、肃穆而专注凝视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解释
“耸”在此处通假“竦”,表示肃敬、恭敬();“视”即注视。组合后指带着敬畏之心的凝视,强调心理上的庄重与肃然。
语境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例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原文(来源:、4、8)。
耸视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来形容人们因惊讶、惊奇或恐惧而眼睛睁得大大的,目光集中地望着某个事物或某个方向。
耸视的部首是目部,表示与眼睛相关的意思。耸视的结构是由“耸”和“视”两个字组成,共13个笔画。
耸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意是指目光凝视或注视。繁体字为「聳視」。
耸视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聳視」,其中「聳」表示高高耸起,「視」表示注视。
1. 她耸视着窗外,满脸诧异的表情。
2. 小孩子好奇地耸着视,想看清楚动物园里的大熊猫。
1. 耸立:高高耸立。
2. 视线:目光望向的方向或范围。
凝视、注视、盯视。
漠视、轻视、忽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