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抅绳的意思、抅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抅绳的解释

两头有搭钩的绳子。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只有这一个放下他那抅绳匾担立在道旁,明明是个打柴的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抅绳”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未见规范收录,其词形及释义需结合文字学与工具书进行辨析。从字形结构分析,“抅”为“勾”的异体字,《汉语大字典》标注其音义同“勾”,指弯曲、牵引的动作;而“绳”作为常见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用两股以上纤维拧成的条状物”。二者组合时,或指向古代建筑、木工领域中的“钩绳”器具,即带有钩子的墨线,见于《庄子·马蹄》:“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该词可能为方言或行业术语的变体写法,建议参照《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勾绳”条目,指代测量垂直度的铅垂线工具。当代《辞海》科技分册亦载:“钩绳系古代正曲直、测平直的基准工具,后引申为准则、法度”。若需精确释义,宜结合具体文献用例进行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抅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两头带有搭钩的绳子,主要用于固定或连接物体。例如元代杂剧《渔樵记》中描述:“放下他那抅绳匾担立在道旁”,可见其作为工具用于挑担场景。

  2. 拼音与结构

    • 拼音:jū shéng(注音:ㄐㄨ ㄕㄥˊ)。
    • 字形结构:均为左右结构,“抅”为“拘”的异体字,本义为限制、钩取;“绳”指绳索。
  3.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无名氏作品《渔樵记》,用于描述打柴人的工具,印证其实际用途。

  4. 相关延伸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方言时可能涉及。需注意与“缰绳”(牵牲口的绳子)、“躧绳”(杂技名)等相似词汇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工具类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渔樵记》原文或方言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聱屈边远笔踪播糈厕填超超车螯钉问堵头妨功害能反诘反隅飞鸟图風旋粉红服禫符劾傅科摆该兼供爨苟存寡处呵佛骂祖横刀跃马河塞红装素裹荒诞頮面器火虬践形金台技女极塞絶尘忙里偷闲面色名材明伙年夜饭鸟注泥菖蒲蓬莱山贫萌穷烧龟兹板桑梓山公倒载涉人仕途经济霜鬓殊辙松果韬映天识跳浪枉尺戊部候污墁虾蠏眼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