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头有搭钩的绳子。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只有这一个放下他那抅绳匾担立在道旁,明明是个打柴的了。”
“抅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两头带有搭钩的绳子,主要用于固定或连接物体。例如元代杂剧《渔樵记》中描述:“放下他那抅绳匾担立在道旁”,可见其作为工具用于挑担场景。
拼音与结构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无名氏作品《渔樵记》,用于描述打柴人的工具,印证其实际用途。
相关延伸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方言时可能涉及。需注意与“缰绳”(牵牲口的绳子)、“躧绳”(杂技名)等相似词汇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工具类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渔樵记》原文或方言研究资料。
《抅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用绳索来绑扎、系住物品。
根据汉字拆分规则,它的部首是手(扌)和纟(细丝部首),其中扌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纟表示与纤维有关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是8。
《抅绳》这个词的源自于古代汉字,它是一种传统用于捆绑、系扎物品的工具。古人将绳子折叠、盘绕起来,然后用手来回拉动,使绳子紧密地绑扎物品。
《抅绳》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抅繩」,繁体字中保留了原始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具有一定的书法美感。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抅绳》在古代写作「捽繩」。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1. 他用绳子抅绳打捆。
2. 这条抅绳很结实,可以用来系扎重物。
1. 抅绳 2. 抅扎 3. 抅缚 4. 抅捆
1. 缚绳 2. 系绳 3. 扎绳 4. 捆绑
1. 解绳 2. 松绑 3. 无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