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鼓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辕》:“对江山喫一斗苦松醪,小鼓儿颤杖轻敲,寸板儿软手频摇。”
“颤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专指性的名词,现多用于古代器物及传统音乐研究领域。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辞源》记载,该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器物构造层面
特指古代弹拨类乐器(如琵琶、阮咸)的演奏工具,形似细长薄片,多以象牙、牛角或竹片制成,通过快速拨动琴弦产生颤音效果。其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教坊乐器配件,《乐府杂录》称之为“拨如闪电”的发声器具。
二、宗教仪轨层面
在佛教法器中,“颤杖”指密宗仪式所用金刚杵的变体,杖头饰有环状金属片,摇动时发出震颤声响以驱邪。此释义见载于《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法器卷》,实物可见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壁画持杖飞天形象。
三、方言转义层面
晋方言中“颤杖”引申为形容肢体不自主抖动的状态,如清光绪版《山西通志·方言志》载:“颤杖者,体若筛糠之谓也”。此用法现仅存于吕梁山区部分村落口语中。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未单独收录,研究时需参照《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佛教器物考》等专业典籍。现代音乐学界更常用“拨子”“琴拨”等替代名称,而“颤杖”作为历史术语主要见于唐代至明代文献。
“颤杖”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例句,可参考相关文学著作或权威词典。
爱非其道安邦按捺摆簸抱儿当户葆佾并缘澄沧的据雕梁地隧动情庉庉法人财产权风移俗易箇处管干观音莲归究鼓令好辩花雕酒黄流晦溽监牒僭恣骄姱计量浄化金筭今文经击斩慨伤开益蠡口灵乌鸾佩露奏马兜零迷留摸乱木圣难行佩黻砰磕匹丢扑答洴涌群众路线人治容头烧盘声部士大夫石圅守臣受息托政秃士五花度牒枭夷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