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物的意思、暴物的详细解释
暴物的解释
残害万物。《淮南子·泰族训》:“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隋书·百官志上》:“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气类者,唯利是求,暴物乱政,皆此之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遣 力士 疾召 无畏 请雨, 无畏 奏曰:‘今旱,数当然尔。召龙兴烈风雷雨,适足暴物,不可为也。’”
词语分解
- 暴的解释 暴 à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暴躁。暴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暴。暴虐。暴君
-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专业解析
“暴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古代文献用例中解析:
一、字义分解
- 暴:本义为“晒”(《说文解字》:“暴,晞也”),引申为显露、糟蹋、损害。此处取“损害”义。
- 物:泛指一切人、事、天地万物(《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郑玄注:“物,万物也”)。
二、词汇本义
“暴物”即暴殄天物,指肆意糟蹋、毁坏自然万物或社会资源。核心含义包含:
- 对资源的浪费:如《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反义实践。
- 对生灵的残害:违背“仁民爱物”的儒家伦理(《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三、文献例证
《礼记·王制》载:“田不以礼,曰暴天物”,指狩猎不遵时节礼制即属暴物行为,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需遵循天道节制取用。
四、引申内涵
在哲学层面,“暴物”暗含:
- 天人关系失衡:违背《周易》“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共生理念。
- 统治失德象征:如《尚书·武成》批判纣王“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将毁物与虐民并列为暴政特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暴物"词条释义
-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郑玄注疏本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段玉裁注"暴""物"二字
- 《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伦理思想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暴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残害万物,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对自然或社会中的事物造成破坏、伤害,尤其强调违背天理或伦理的残害行为。
- 拼音:bào wù(注音:ㄅㄠˋ ㄨˋ)。
二、出处与例句
- 《淮南子·泰族训》
提到“逆天暴物”会导致日月星辰异常,暗指破坏自然规律将引发灾祸。
- 《隋书·百官志上》
批评某些权贵“暴物乱政”,揭露其因私利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 《唐语林·补遗一》
记载僧人无畏以“暴物”为由拒绝求雨,认为干旱是自然定数,强行干预反而有害。
三、深层内涵
“暴物”不仅指物理层面的破坏,还隐含违背天道、人道的批判。古人常用此词警示人类需尊重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避免过度干预或掠夺。
四、现代关联
现代语境中,“暴物”可引申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对比,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背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读不厌辩理钵特摩才藻疮痍村鸟道在人为顿逊渡子翻车饭粝茹蔬稿本工具箱过客历汉语拼音方案怀袖回邅嘉茂几功祭孔极天罔地酒军酒魔绩学镌镵卷牍鳜鯞隽气开辟块根款叙历尽沧桑礼貌龙韬豹略砻习楼兰漉汔嫚戏明光锦蹑迹翘足而待穷措大虬户人物画入文出武三瓦两舍色气善马折慢幢双绣送煖偷寒体贴入妙通陈外舅王岁猥士硝基邪魔怪道习惯奚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