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时 卫国 人,名 瑗 。相传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个求进甚急并善于改过的贤大夫。见《淮南子·原道训》。《论语·宪问》:“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孔子家语·弟子行》:“外宽而内正,自极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 蘧伯玉 之行也。”
关于“蘧伯玉”的词义解释,综合历史记载和相关典故,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蘧伯玉(约公元前585年—前484年),姓蘧名瑗,字伯玉,春秋时期卫国人,卫国大夫。他是孔子的挚友,被尊为孔庙东庑第一位奉祀者,也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早期实践者。
主张“以弗治治之”(通过不强行干预实现治理),推行仁德治国。晋国曾因他在卫国为相而放弃攻卫,足见其影响力。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两次寄居蘧伯玉家中长达九年。两人思想相通,被后世称为“蘧孔之交”。
蘧伯玉被视作君子典范,成语“蘧伯玉”常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表里如一之人。
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可参考《论语》《淮南子》等典籍。
蘧伯玉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蘧伯(名字)和玉(宝贵的石头)的结合。蘧伯是姓氏,玉则指代美丽、珍贵的玉石。
蘧伯玉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草字头部和人字头部。其中,蘧字的草字头部分是“艹”,人字头部是“大”;伯字的草字头部是“人”,人字头部是“大”;玉字的草字头部是“王”,人字头部是“大”。
蘧字的总笔画数是15,其中草字头部的艹为3画,人字头部的大为4画。伯字的总笔画数是7,其中草字头部的人为2画,人字头部的大为4画。玉字的总笔画数是5,其中草字头部的王为4画,人字头部的大为4画。
蘧伯玉这个词语源于古代,蘧伯玉是指蘧伯家族传承的珍贵玉石。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到蘧伯玉这个词语的提及,说明它在古代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重要性。
在繁体字中,“蘧”、“伯”和“玉”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没有区别。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一些差异。“蘧”字的古代写法是“芻”字加上一个女字旁,形状稍有不同。而“伯”字和“玉”字的古代写法与现代没有明显变化。
他家里传承了几代的蘧伯玉,价值连城。
组词:蘧伯玉矿、蘧伯玉器、蘧伯玉制品
近义词:美玉、贵玉、名玉
反义词:普通石、庸石、劣石
白云居八区弼德院冰锥玻璃骋迹仇口电报断代史妒嫮笃责诡髻横忧和娶江火嘐嘐井冠窘乏九沸句矩克励克胜窥欲梁父吟嫠节隆福寺砻炼笼鸟槛猿棆桷鲁鱼亥豕满腔怒火命觞名靰利鞚木牋南湾子船挠动篇简朴疏疲单平步登天泼墨仙人图扑脸儿青河战橪枣稔恶仁气睿祖如寄三奇色身神路十王殿书尾宿闻套版特然踢荡廷授投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