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rinate of defecate] 排除大便和小便
1.排泄屎尿。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阴府辩词》:“其家就牀褥作一窍,任其便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珊瑚》:“无何,母以鬱积病,委顿在牀,便溺转侧皆须生。”
2.屎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雷公》:“大骇,急以器中便溺倾注之。” 许杰 《吉顺》下:“一种特别的气味,是儿童们的便溺。”
“便溺”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可分为生理行为描述和医学病症两类,具体解释如下:
动词用法
指排泄大便和小便的生理行为,常见于日常用语或公共卫生提示中。例如“不可随地便溺”,强调文明规范。该词在古籍中早有使用,如明代《辍耕录》提到“任其便溺”,即允许自由排泄。
名词用法
也可指排泄物本身,即屎和尿。例如清代《聊斋志异》中描述用便溺驱赶雷公,此处即指尿液或粪便。
在医疗语境中,“便溺”常被描述为一种病症,主要指异常排便现象,如腹泻或急性肠炎症状:
需根据语境区分其含义:日常表达中多为中性行为描述,医疗场景下则可能指向疾病。若出现频繁便溺伴随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便溺是一个常用的词汇,表示小便和大便。它的含义包括了人体排泄过程中的尿液和粪便。便溺在生活中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来描述人类基本的生理行为。
便溺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衣”和“水”,其中“衣”部表示有关衣物,而“水”部表示有关水的事物。根据笔画计算,便溺这个词共有12个笔画。
便溺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衍生出来,它的来源比较直接。繁体字“便”用于表示大便,而“溺”则表示小便。
在古代,对于便溺这个词的写法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时候用“屙屎”代替“便”,用“小便”或“尿”代替“溺”。古代的写法在形式和用法上都有所差异。
1. 他突然感到一阵便溺的冲动,匆忙跑向洗手间。
2. 婴儿的便溺需要及时清理,以保持卫生。
便便、小便、大便、排便、排泄
大小便、小便大便、排尿排便
秘溺(秘尿,指憋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