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穇稗的意思、穇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穇稗的解释

指穇与稗一类的粗劣谷物。《明史·郁新传》:“稻穀、薥秫二石五斗,穇稗三石,各准米一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穇稗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穇”和“稗”两个单字组成,均指代禾本科植物中的非主要粮食作物,常被视为田间杂草。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


一、字义溯源

  1. 穇(cǎn)

    指穇子(Eleusine coracana),又称“龙爪粟”“鸡爪谷”,是一种耐旱的杂粮作物,籽粒可食用或酿酒,但产量和地位低于主粮。《说文解字》释为“草也”,《王力古汉语字典》明确其植物属性(中华书局,2000年)。

  2. 稗(bài)

    指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外形似稻,实为恶性杂草,常生长于稻田争夺养分。《说文解字》称“禾别也”,段玉裁注:“谓禾类而别于禾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二、词典释义

  1. 泛指杂谷与杂草

    合称指田间混杂的低价值谷物及有害草类。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穇子和稗,泛指田里的杂草。”

    ▶《汉语大词典》释为:“穇与稗。两种草本植物。穇子似粟,稗为稻田杂草。均被视为粗贱之物。”(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2. 比喻无用或低劣之物

    因二者经济价值低,常引申指无足轻重的事物或劣质品。

    ▶ 杜甫《驱竖子摘苍耳》诗:“黎民糠籺窄,穇稗费耕耘。”以“穇稗”反衬百姓粮食匮乏(《全唐诗》卷二百十八)。

    ▶ 明代农书《天工开物》提及耕作时需“除穇稗之莠”,强调其危害(宋应星著,崇祯十年刊本)。


三、农学与文化意义

  1. 生物学特征

    • 穇子:耐瘠薄土壤,籽粒含钙、铁较高,在干旱地区作救荒作物(《中国植物志》第10(1)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
    • 稗草:繁殖力极强,一株可产种子数千粒,是水稻田主要害草(《中国农田杂草志》,农业出版社,1990年)。
  2. 历史文献中的定位

    古代农政文献如《齐民要术》将二者归为“杂谷”,与“五谷”主粮区分(贾思勰著,北魏时期)。清代《授时通考》称“穇稗之类,收以饲畜”,说明其多作饲料用途(乾隆武英殿刻本)。


四、现代用法示例


结论:

“穇稗”既是具体植物名称(穇子与稗草),亦承载文化隐喻(低劣/无用之物)。其释义需结合农学史、语言学及文献用例,体现汉语词汇的物候特征与哲学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穇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词义

二、历史与文献引用

三、延伸意义

四、辨析相近词汇

“穇稗”是古代对两类低质谷物的统称,既体现农业生产的实际用途(充饥、饲料),也承载了文化隐喻(次要、粗劣)。需注意与“秕稗”“稊稗”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区别。

别人正在浏览...

碧濑兵储兵燧秉哲惨举耻笑冲溶抽心酢浆淡洁得案叠联东北平原兜兜裤对抗杜陵老耕人官地谷狗国稼阖第画作辉特镬竈挟奸角试介贰京债金库几彖酒坊使畯臣刊启凌摈灵断陵竞谩诞妙教骈趾乾劲青草峒情质蛩岠然后如火燎原散牧瑟汩厦覆上荨沈李浮瓜石经尸陁林室外说家四味木四厢乐歌仙经晓晡泄机邪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