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监管国事。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称“监国”。《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史记·晋世家》:“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旧唐书·高宗纪下》:“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其书是 明仁宗 东宫所閲,上有监国之寳。”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三回:“﹝ 太祖 ﹞命太子 皇太极 监国,自率二万劲旅,到 天坛 祭天。”
(2).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新五代史·周太祖纪》:“﹝ 汉 ﹞太后制以 威 ( 郭威 )监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我只为君王幼小权监国,除此别无他意。”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八6*九回:“我今朝才晓得你的心肝了。你想儿子即位,你好监国,这等痴心妄想,劝你趁早罢休!”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监国汉语 快速查询。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含义为代理君主处理国事,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境:
君主外出时的临时监国
当皇帝巡行、出征或离开都城时,通常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代为处理日常政务。例如《国语·晋语一》记载“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这种监国属于临时性职责,多见于唐代和明代制度化较强的时期。
君主无法亲政时的摄政监国
若君主因疾病、年幼或政局动荡无法执政,则由权臣、皇族近亲(如太后、亲王)代理朝政。例如《新五代史》提到后汉太后曾命郭威监国,清代溥仪继位后由其父载沣任监国摄政王也属此类。
权力过渡期的特殊监国
君主在世但准备传位时,嗣子可能先以监国身份熟悉政务,再正式继位。如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派遣监国官员与命卿制度结合,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历史演变与特点
监国制度早期多见于临时安排,但西周已将其纳入分封体系,强化中央集权。后世监国多与皇权更迭相关,常伴随政局不稳,如唐代高宗因服丹药令太子监国,明代永乐帝北征时太子朱高炽多次监国。故宫博物院指出,监国虽为权宜之计,却对维护政权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来源:、5、7、8等综合整理)
监国是指国家或政权的君主暂时不在位,由另一位贵族或相关官员等代行国家元首职责的行为。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监国的拆分部首是“⺆”和“其”,其中“⺆”为“钅”的叠加形式,表示与金属有关,而“其”则代表含义。根据这两个部首,共计8画。
监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当时的国君会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国家,需要委任一位亲近的贵族来代行国家元首的职责。
在繁体字中,监国被写作「監國」。
古代汉字中的监字写法有多种变体,常用的一种是「韋一(⺆)兹(其)」的组合形式。其中,「韋」表示皮革制品,「兹」是指这个地方,暗示统治的地方。
1. 国君因身体不适,委任宰相监国。
2. 在君主不在位的时候,监国是确保国家稳定的一种制度。
监国制度、监国者、监国权力
摄政、摄国
即位、国主
傲侮遨翔自得边笥草木知威倡引觇探巉崖称赋虫言鸟迹俶成淡不剌德星肚肠嫩对属堕损耕渔公冶长孤标独步故杀行市核辩和娶核试验鸿案相庄欢送患御会考混然天成夹心京相进览九皋禽捐废句格老况连缝凉热厉高淩迟乱嘈嘈鹭鹓率尔人漫天王民隶米潘庞公棚户权位荣耀塞上江南搔耳捶胸伤气声云师子骢水竹碎虫零杵通草花妄其乌私小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