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监管国事。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称“监国”。《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史记·晋世家》:“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旧唐书·高宗纪下》:“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其书是 明仁宗 东宫所閲,上有监国之寳。”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三回:“﹝ 太祖 ﹞命太子 皇太极 监国,自率二万劲旅,到 天坛 祭天。”
(2).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新五代史·周太祖纪》:“﹝ 汉 ﹞太后制以 威 ( 郭威 )监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我只为君王幼小权监国,除此别无他意。”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八6*九回:“我今朝才晓得你的心肝了。你想儿子即位,你好监国,这等痴心妄想,劝你趁早罢休!”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监国汉语 快速查询。
监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执政形式,指君主因出征、患病、年幼或退位等无法亲政时,由储君或重臣代理国事的临时性统治模式。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权力代行性质
监国者需以君主名义行使最高决策权,常见于《周礼》记载的“冢宰摄政”制度。如西周成王时期周公旦摄政,汉代霍光辅佐昭帝,均属典型监国案例,权力范围涵盖军事调度、官员任免与祭祀典礼。
二、礼法制度约束
据《礼记·文王世子》载,监国行为需严格遵循“权而不专”原则,重大决策仍须禀告君主或通过朝议程序。唐代确立的太子监国仪制规定:东宫可处理日常政务,但涉及宗庙祭祀、五品以上官员除授等须奏请皇帝裁决。
三、历史演变特征
宋元时期形成“监国—称制”双轨体系,如南宋赵构以兵马大元帅身份监国后称帝。明代完善监国程序,《明会典》规定监国期间用蓝色批答文书以别于朱批,清代康熙帝更创“秘密建储制”强化监国权力交接的稳定性。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含义为代理君主处理国事,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境:
君主外出时的临时监国
当皇帝巡行、出征或离开都城时,通常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代为处理日常政务。例如《国语·晋语一》记载“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这种监国属于临时性职责,多见于唐代和明代制度化较强的时期。
君主无法亲政时的摄政监国
若君主因疾病、年幼或政局动荡无法执政,则由权臣、皇族近亲(如太后、亲王)代理朝政。例如《新五代史》提到后汉太后曾命郭威监国,清代溥仪继位后由其父载沣任监国摄政王也属此类。
权力过渡期的特殊监国
君主在世但准备传位时,嗣子可能先以监国身份熟悉政务,再正式继位。如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派遣监国官员与命卿制度结合,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历史演变与特点
监国制度早期多见于临时安排,但西周已将其纳入分封体系,强化中央集权。后世监国多与皇权更迭相关,常伴随政局不稳,如唐代高宗因服丹药令太子监国,明代永乐帝北征时太子朱高炽多次监国。故宫博物院指出,监国虽为权宜之计,却对维护政权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来源:、5、7、8等综合整理)
隘路鳌掷鲸吞般跚薄馔粃滓不测之祸哺乳不为五斗米折腰残葩超警瘛瘲蹈死洞赤耳郭服练皋夔阁本雇工过眼烟云海军寒冬腊月涧谷践翟诫勉就上抉目东门卡车磕睡逵衢来处不易乐句凉光廪人留愍陋素马排耐心烦儿男畿喃喃笃笃内过贫嘴恶舌敲剥巧妻常伴拙夫眠沈静寡言石泓秫稻松活琐事天台山提手透示罔浪文化闻听先典相幇香脱儿闲厩使嚣号斜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