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角糉 ”。亦作“ 角糭 ”。即角黍。俗称粽子。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五色新丝缠角糉,金盘送,生綃画扇盘双凤。”《全元散曲·迎仙客·五月》:“结艾人,赏蕤宾,菖蒲酒香开玉樽。彩丝缠,角粽新, 楚 些招魂,细写怀沙恨。”
角粽是中国传统节日食品,特指端午节食用的粽类点心,因外形带有棱角而得名。其名称源自古代祭祀文化,《汉语大词典》记载,“角”指代立体几何形状中的尖角,“粽”则是由糯米包裹馅料并用箬叶扎制而成的食物。从制作工艺来看,角粽需将浸泡后的糯米填入折成锥形的粽叶中,填入咸蛋黄、猪肉或豆沙等馅料后捆扎成三角锥状,通过蒸煮形成紧实结构。
这种食品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荆楚岁时记》提及楚地百姓为纪念屈原将米粮装入竹筒投江,后逐渐演变为用植物叶片包裹成型。角粽的棱角形态被《中国民俗文化》解读为“对应天地四象”,三棱造型象征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饮食体系中,角粽仍保持着南北差异特征。北方多见红枣豆沙甜粽,江南地区流行鲜肉蛋黄粽,岭南则保留碱水粽传统制法。202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嘉兴粽子制作技艺等五个地区的粽艺被列入传统技艺保护项目,印证了角粽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角粽”是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角粽指用芦叶或竹叶包裹糯米制成的尖角形食品,即粽子的别称。其名称来源于外形特征,“角”指尖角形状,“粽”则代指糯米制品。
别称与写法
亦作“角糉”“角糭”,与“角黍”同义,均为粽子的古称。部分文献中“粽”字也写作“糉”或“糭”,属于异体字。
形状与材料
传统角粽以芦叶、竹叶或箬叶包裹,外形呈尖角状,内部填充糯米,常加入枣、豆等配料。宋代欧阳修《渔家傲》中“五色新丝缠角粽”描述了用彩色丝线装饰的习俗。
文化关联
角粽与端午节密切相关,是节日特色食品,常与艾草、菖蒲酒等元素共同出现,象征驱邪纳福。元曲《迎仙客·五月》提到“彩丝缠,角粽新”,体现了其节庆内涵。
文学出处
除欧阳修词作外,《南史》等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如“服玩果粽,足以致诚”,说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及汉典来源。
案抚扁担舞鼻韵母不知不觉朝听撦拽大帅德赐瞪眙笃美返生香番休副性徵槁木死灰高业诡手过龙河梁红丝研讙露滑塔塔化治汇行建功立业结清金蓓箕山之风九畿九曲橛头船峻挺开讽科具毛骨悚然门廷鸣凰匿丧牵肠债前代乞留兀良亲本轻颿栖退劝学诎寸信尺鹊笑鸠舞惹事生非三更半夜盛鋭申解释甲诗涛熟泥松津铁鎝外相顽游吴大皇帝无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