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在地方上主政者。《晋书·陶侃传》:“ 士行 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儁之列,超居外相,宏总上流。”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一则二则,惟在大贤,外相内相,终当相屈。” 元 叶森 《<金楼子>序》:“早摄神州,晚居外相。”
(2).指人显露于外的状貌。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三折:“外相儿行户小可,就里最胸襟洒落。”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二折:“这婆娘外相儿真,就里哏,从然面搽红粉,是一箇油鬀髻吊客丧门。”
“外相”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用法进行解释:
地方主政者
指在地方上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常见于历史文献。例如《晋书·陶侃传》提到“超居外相,宏总上流”,此处指陶侃在外地执掌大权。
外在状貌
形容人或事物显露于外的形态特征,可指外貌美丑或气质。如元代杂剧《紫云庭》中“外相儿行户小可”,强调外表与内在的反差。
在君主制国家中,“外相”是“外务大臣”的简称,职责与非君主制国家的外交部长相同。例如:
该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古代侧重官职或外貌,现代特指外交职务。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国家的“外相”职能,可参考日本或英国政府官网。
外相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外”和“相”两个字组成。其中,“外”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意思是指与内部不同的、来自外部的。它的拆分部首是“卜”,总计有五笔构成;而“相”字也是常见的汉字,意思是指外表、样子。它的拆分部首是“目”,总计有十笔构成。因此,“外相”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指某事物的外在特征或外观。
“外相”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在《后汉书·吴质传》中,有一句话:“十七岁王青艾尽,有外相于郡中。”这里的“外相”指的是王青青年时的外貌。后来,这个词逐渐广泛使用,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在繁体字中,“外相”这个词的写法是「外相」,字形与简体字类似,只是结构上稍有变化。繁体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它们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一种称为篆书的字体,它是汉字的原始形态之一。在篆书中,「外相」的写法是「外相」,笔画结构与现代汉字有所差异,但仍能辨认出字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外相”的例句:
与“外相”相关的词语有:
与“外相”近义的词语有:外表,外貌。
与“外相”反义的词语有:内在,内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