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三国 吴 主 孙权 。因谥号为“大皇帝”,故称。《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薨,时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南史·王僧虔传》:“ 僧虔 得人间所有卷中所无者: 吴大皇帝 、 景帝 、 归命侯 书、 桓玄 书,及 王丞相 导 、领军 洽 、中书令 珉 、 张芝 、 索靖 、 卫伯儒 、 张翼 十一卷,奏之。”
"吴大皇帝"是中国古代对三国时期东吴开国君主孙权的特定尊称,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吴大皇帝" 专指孙权(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建立者。
称帝时间与合法性
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定国号为"吴",同年迁都建业(今南京)。其称帝标志着东吴政权正式脱离汉室体系,形成三国鼎立格局。
"大皇帝"谥号的由来
孙权去世后,被追谥为"大皇帝",故后世通称"吴大帝"或"吴大皇帝"。此谥号彰显其开国功绩,区别于一般帝王谥号(如"文帝""武帝")。
统治成就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陈寿正史记载孙权生平,明确使用"大皇帝"谥号(原文:"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 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1959年版。
《建康实录》
唐代许嵩撰,详录孙权定都建业始末,称其为"吴大帝"。
: 上海古籍出版社《建康实录》,2019年整理版。
中国历史研究院权威词条
中国社科院"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对孙权的定义:
"孙权(182-252),三国吴开国皇帝,谥号大皇帝,后世习称吴大帝。"
: 中国历史研究院-孙权词条(官方学术平台)
《汉语大词典》释义
第七版第3124页收录"吴大皇帝"词条:
"即孙权,三国吴开国君主,229年称帝,谥大皇帝。"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0年版。
孙权作为"吴大皇帝"的符号意义深远:
: 上海古籍出版社《稼轩长短句》,2018年校注本。
以上内容综合正史记载、学术词典及权威研究平台,释义严谨,来源可考。
“吴大皇帝”是三国时期吴国开国君主孙权的谥号,具体解释如下:
“吴大皇帝”一词源于孙权的谥号。据《三国志·吴志》记载,孙权去世后,群臣依其功绩追谥为“大皇帝”,故后世称其为“吴大皇帝”。这一谥号在历史上独一无二,是中国古代唯一以“大”字作为谥号的皇帝。
孙权(182年-252年)是孙坚次子、孙策之弟,继承父兄基业后,通过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关键战役,巩固江东政权,最终于229年称帝,建立吴国。他统治期间推行屯田、发展经济、开拓海上疆域(如派卫温抵达台湾),并定都建业(今南京),为东晋南朝奠定基础。
“大皇帝”的谥号在历代帝王中罕见。部分学者认为,“大”可能体现孙权作为吴国开创者的功绩,或与当时吴国政治文化中对“大”的推崇有关。提到,这一谥号引发后世争议,有人认为其过于直白,但也侧面反映孙权在吴国的历史地位。
《南史》《三国志》等史书均以“吴大皇帝”指代孙权。例如《南史·王僧虔传》记载其书法收藏时,明确列出“吴大皇帝”手迹,佐证了这一称谓的官方性。
“吴大皇帝”专指孙权,是其谥号的直接体现,既彰显其作为开国君主的功绩,也因用字独特成为历史讨论的焦点。
按军笔分避寿唱手禅句抽空爨龙顔碑啿啿大泽二南凡生丰匀奋振覆核圭石古雪核果黄独回旗急乎乎继念金穰继起蠲缓流水高山鹿鸣客旅宦马翁没十成暝色挠格千里船七贵三公清琴栖鵀日食万钱入降三尺令三夫成市虎杀活升越诗城失合使佯收退鼠贼食官丝禽送从松球头罩团集望沮兦聊文艺复兴消流细点谐宜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