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有餡的半圓形的面食。 徐珂 《清稗類鈔·飲食·京師食品》:“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日煮餑餑。”《新華月報》1979年第3期:“面條、餃子可不能下在一鍋裡。”
餃子是中國傳統面食,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從詞義、起源、文化寓意等方面綜合解釋:
餃子(jiǎo zi)是一種半圓形有餡的面食,通常用面皮包裹肉、蔬菜等餡料,通過水煮、蒸制或煎炸等方式烹饪。其名稱中的“餃”字為左右結構,部首為“饣”(食),讀音為“jiǎo”,本義即指這種食物。
曆史上餃子名稱多樣,如牢丸、扁食、粉角、煮角等,清代始稱“餃子”。三國至明清時期,其形态和名稱隨時代變化,如唐代稱“偃月形馄饨”,元代稱“扁食”。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曆史考據及文化研究(、2、5、6、7、13等),如需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來源。
餃子是指一種包餡的食物,通常由面粉和各種餡料制成。它是中國傳統的美食之一,深受人們喜愛。
餃子的拆分部首是食,它是根據饣部(食物部首)進行分類的漢字之一。餃子的總筆畫數為15。
餃子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的文獻中。據說餃子最早是用來祭祀神明的食物,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常見的民間食品。
餃子的繁體字為餃子。
在古時候,餃子的漢字寫作角子,形狀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他媽媽包了一大盤餃子,大家都很開心。
吃一口熱騰騰的餃子,感覺很溫暖。
水餃、蛋餃、豬肉餃子、餃子皮、香菇餃子。
餛飩、雲吞。
饅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