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贼的意思、通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贼的解释

勾结盗贼。 宋 叶适 《毛夫人墓表》:“治叛国当明逆顺,今籍阴通贼十数大家貲数千万,何不给,而重敛疲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贼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与盗匪、叛乱者或敌对势力暗中勾结、联络的行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用法及语义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字源

  1. 基本构成

    • 通:本义为“连接、贯通”,引申为“勾结、串通”(《说文解字》:“通,达也”)。
    • 贼:古义指“叛乱者、危害国家者”,后泛指“盗匪”(《说文解字》:“贼,败也”)。

      组合义:通过暗中联络支持敌对势力,损害国家或集体利益。

  2. 权威词典定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勾结盗匪或敌人”,如清代文献《荡寇志》中“通贼造反”即指勾结叛军(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10卷 第107页)。

    《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标注其法律属性,强调“通贼”属“重罪”,多见于明清律法(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486页)。


二、历史语境与用法

  1. 法律文献中的“通贼”

    明清律法将“通贼”列为谋叛罪。如《大明律·刑律》规定:“凡谋叛,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斩;若通贼情,传递消息者同罪”(中华书局点校本,2019年)。此语境下,“通贼”特指向叛军提供情报或物资的行为。

  2. 文学作品的批判色彩

    古典小说常以“通贼”刻画反派角色。例如:

    《水浒传》第四十回:“黄文炳道:‘……这封书必然是有通贼的勾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此处指私通梁山贼寇,凸显其道德背叛属性。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残留

  1. 词义窄化

    现代汉语中,“通贼”因社会结构变迁而罕用,但仍在方言(如闽南语)中保留“为盗匪做内应”的含义(《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2. 近义替代词

    当代多用“通敌”(勾结敌方势力)、“窝藏”(隐匿罪犯)等法律术语替代,语义更精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重印本。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3. 《大明律》,中华书局点校本,2019年。
  4. 施耐庵(明)《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网络扩展解释

“通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2.出处与例句

3.相关扩展

4.使用场景

如需更完整的释义或例句,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贾綳子鞭鸾笞凤拨气不见起策马飞舆冲遁宠寄传神阿堵吹须突眼淳化处势醋栗麤物带彩弹片得到动植返葬绯鱼凤跸蛤蟆夯酣狎画页护弁斛发监盟解语急烦今故决一雌雄峻层溃窜老汉垒壁阵灵虚麦芽糖觅汉佩龟匹夫小谅伽陀罗青磴奇情异致群生箬篓三长善月少有社会社团首造说内袒帻恬熙僮子图南午酒象则消衰挟制晞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