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坛外所围的土界。亦泛指祭坛。语本《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郑玄 注:“兆为坛之营域。”《汉书·翼奉传》:“ 汉 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应古。”
“郊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祭祀礼仪相关,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如下:
“郊兆”指古代设置在郊外的祭坛及其外围的土界范围,后也泛指祭坛本身。其中:
郊兆的设立遵循“郊祀”传统,即于都城郊外举行祭天、祭五帝等仪式。其形制需符合古礼,如划定特定土界以区分神圣区域。但汉代以后,实际祭祀礼仪逐渐与早期经典记载产生偏离。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及历史研究,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礼》《汉书》原文及郑玄注疏。
郊兆(jiāo zhào)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郊(jiāo)和兆(zhào)。
郊兆的部首分别是阜和兆。郊部的笔画数目为9,兆部的笔画数目为6。
郊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郊指的是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兆意味着征兆或预示。因此,郊兆一词可以理解为城市周围地区所显露的征兆或预示。
在繁体汉字中,郊兆的写法保留了原始的形状,但使用了不同的筆劃順序。郊的繁体写作「郊」,兆的繁体写作「兆」。
在古时候,郊兆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文献证据,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古代写法是什么。
1. 这种奇怪的动物在郊兆出现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 他对郊兆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因此经常能够预测未来的趋势。
1. 郊外:指城市周围的地区。
2. 兆头:指征兆或预兆。
预兆、征兆、迹象。
实际、事实、真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