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好尚。《周礼·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 郑玄 注:“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
(2).乐于为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子西 长而好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且説 耿婆 心好善,早间唸佛夜看经。”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舍缘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
(3).谓乐闻善言。《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好善(hào shàn)是汉语中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指“乐于行善”或“崇尚良善品德”,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现代书面语。根据权威词典及文献,具体解析如下:
释义
好善由“好”(动词,读hào,意为喜好、崇尚)与“善”(名词,指善行、美德)构成,整体表示“主动追求善举”或“以善为行为准则”。《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乐于为善”,强调内在的道德倾向。例如《孟子·告子下》中“好善优于天下”,即指推崇善行能使人卓越。
出处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左传·昭公十三年》中“好善而不能择人”,指虽怀善心但缺乏识人之明。《古代汉语词典》指出,好善在唐宋后逐渐扩展至形容“乐善好施”的具体行为,如《资治通鉴》中“好善而忘势”描述品行高尚者超越权势追求。
用法与语境
现代汉语中,好善多用于书面表达或固定搭配,如“好善乐施”“嫉恶好善”。其语义隐含对道德标准的坚守,常用于评价人物品德,如“其人好善,常资助贫困学子”。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乐善”“向善”,反义词则为“好恶(wù)”“为恶”。需注意“好”在此为多音字,若读hǎo(如“好善”误读为hǎo shàn)则语义不符。
“好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品德高尚与善良
指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强调内在的善良与正直。例如:“好善之人常以助人为乐”。
读音与词性
古典文献中的含义
构成与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用例或现代引申义,可参考《周礼》《左传》等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
翱翱逼责衬履刺恼大破大立大文底弃东方不亮西方亮吨浬讹索废事封赏辅腭福品公责钩沉光量馆谷管取国际货币鸿嗸轰豗谎信欢慕花舌子挥发性晦养见贤脚灯佳思惊怪鯨吞虎噬决烈剧曲困阻来札老白赏老娘冷讥热嘲联步良醖李靖佅僸密语摹临排货旁批疲驽倾世戚孽亲翁诠索山水韵身云世眼首珰通聘武风仙骨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