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望洋而叹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语本《庄子·秋水》:秋水涨时河两岸间不辨牛马。 河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此。乃顺流下至北海,更是一片汪洋。于是 河伯 “望洋向 若 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明 唐顺之 《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嘆,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下》:“予视 杨用脩 、 顾亭林 、 阎百诗 、 毛西河 、 朱竹垞 五先生之渊博,望洋而叹。”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解詁不明,数典弗暇,太古之籍,一隙难窥,如寳不明,望洋而叹,良足菲薄,盖有由来。”亦省作“ 望洋 ”。 元 吴莱 《次定海侯涛山》诗:“寄言 漆园叟 ,此去真望洋。” 明 赵明镳 《答周五溪书》:“纍纍千餘言,恐后学不得其旨,徒深望洋,奈何?”
见“ 望洋而嘆 ”。
“望洋而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成语通过生动的寓言,传达了对自身局限的认知与感慨,适用于描述个人在能力、资源不足时的真实心境。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望洋兴叹”混淆。
《望洋而叹》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在遇到困境或者无法解决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的心情,只能默默叹息。该成语拆分为“望洋”和“而叹”两个部分。下面将详细解释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望洋而叹意味着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无法解决问题的失望。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站在海边或者江河边,望着远方的大海或江河,感到自己的力量微小,无法跨越这个无形的障碍,从而产生一种无可奈何和懊悔的情绪。
成语“望洋而叹”的拆分部首为“月”和“水”。其中,“望”包含7画,“洋”包含9画,“而”包含6画,“叹”包含8画。
《望洋而叹》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撰写的《喻世明言》的第八则“悟韬略”。它是一个类似于小说的短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将帅把海洋作为屏障,形容海外敌人的力量强大,内地国家艰难抵御的故事。后来演变成成语,用来形容面对无法解决的困境时的无奈和沮丧。
《望洋而叹》的繁体字为「望洋而歎」。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歎」的古代写法为「嘆」。
1. 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小明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章节没有复习,他望洋而叹地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准备。
2. 面对班级里纷纷作弊的情况,班主任望洋而叹,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望海、洋洋自得、叹为观止、洋洋得意
咏史感怀、无可奈何、黯然神伤
豪情万丈、壮志凌云、信心满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