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郊赦的意思、郊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郊赦的解释

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礼时赦宥罪犯,谓之“郊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本朝凡前代僧寺道观,多因郊赦,改赐名额,或用圣节名,如承天、寿圣、天寧、乾寧之类是也。”《宋史·赵普传》:“ 祖吉 守郡为姦利,事觉下狱,案劾,爰书未具。郊礼将近, 太宗 疾其贪墨,遣中使諭旨执政曰:‘郊赦可特勿贷 祖吉 。’”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后世庆典普恩,与郊賚、郊赦何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郊赦是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指帝王在举行郊祀(祭天)大典后颁布的赦令。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点:

  1. 字义溯源

    “郊”指都城郊外的祭天场所(《周礼·春官》载“冬至祀天于南郊”),“赦”即赦免刑罚(《说文解字》:“赦,置也”)。二字合称特指祭祀典礼后的恩赦制度,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2. 历史制度内涵

    郊赦始于周代“祀昊天上帝则大赦”的礼制,至唐宋成为定制。据《唐律疏议·名例律》,皇帝每行南郊祭天,必赦免徒刑以下罪犯,死罪者减等流放;《宋史·刑法志》更记载真宗朝“凡行郊祀,赦书所至,蠲逋负、释囚徒”,兼具赦罪、减刑、赋税豁免等复合功能。

  3. 社会文化意义

    郊赦被视作“布德施惠”的统治手段(《汉书·刑法志》),通过神权强化君权合法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唐太宗贞观六年郊赦“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反映其平衡司法严苛与维护稳定的双重性。

典出文献:

《周礼·春官·大宗伯》

许慎《说文解字》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四

脱脱《宋史·卷一百九十九·刑法志》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九》

网络扩展解释

“郊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赦免制度,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定义

郊赦指帝王在举行郊祀(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时,宣布赦免部分罪犯的行为。这种赦免通常与重大祭祀活动绑定,体现“天人感应”的礼法思想。

历史背景

  1. 起源:郊赦制度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期尤为盛行。帝王通过祭祀活动彰显权威,同时以赦免罪犯表达“仁政”。
  2. 操作方式:每逢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等国家大典,朝廷会颁布赦令,减免刑罚或释放囚犯。

典型例子

相关概念

郊赦属于古代赦免制度的一种,与之并存的还有大赦(普遍赦免)、曲赦(区域性赦免)、恩赦(特例赦免)等形式,但郊赦更强调与祭祀仪式的关联性。

补充说明

郊赦不仅是司法行为,更是政治象征,通过赦罪强化帝王“代天行道”的合法性。清代魏源曾将郊赦与“郊赉”(祭祀赏赐)并论,指出其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案例,可参考《宋史》《云麓漫钞》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纠鞍马劳神拨乱济时财制昌作貙豻春态粗缪丹鱼盗迹稻畦都厕督阵饿虎扑食风力发电鼖镛格棱格子国章还音龁剌烘帘花瓣荒坠疾动解房金吾子脊髓箕坐居勿恇悚媿汗灵姑銔丽饰麻痹大意马船马援灭族谟断哪搭年夜爬格子便言亲炙麴糵仁惠上陵下替善女人韶靡生宁四件潭陁通约外缘玩时愒日五七五王帐仙音校讐消极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