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亲炙的意思、亲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亲炙的解释

[be taught directly] 指直接受到传授、教导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

久仰芳名,无由亲炙。——《红楼梦》

详细解释

谓亲受教育熏陶。《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 朱熹 集注:“亲近而熏炙之也。”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歟?” 郭沫若 《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可惜我对于两位的生前都不曾接近……我都缺乏直接的亲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亲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亲身受到教诲或熏陶,强调直接接触并受益于尊长、贤者的指导或影响。以下从释义、语源、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说明:


一、字义解析

  1. 亲(親)

    本义为亲近、直接接触。《说文解字》释:"亲,至也",引申为亲自、直接。

  2. 本义为烧烤,引申为受熏陶感染。《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后比喻受到教育或感化,如"熏陶"。

组合义:通过直接接近尊长或贤者,接受其思想、学识的熏染与教导。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谓亲受教育熏陶。"

    例证引《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为:"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例:"亲炙大师门下,获益匪浅。"


三、经典文献用例

  1. 《孟子·尽心下》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释义:孟子称颂孔子之德,言常人尚且受感化,何况亲身受教者?此为"亲炙"最早出处。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注《孟子》此句云:"亲炙,亲近而熏炙之也。" 强调直接接触的感化力。


四、现代用法与语境


五、文化内涵

"亲炙"蕴含儒家尊师重道传统,强调学问需通过直接师承与人格感化传递,而非仅凭书本。如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亲炙周敦颐,明代王阳明弟子称"亲炙门墙",均体现师徒身教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3.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4. 孟子. 《孟子》.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亲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n zhì(注音:ㄑㄧㄣ ㄓˋ),其核心含义是“亲身受到教益或直接接受传授”,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语义解析

  1. 本义与引申

    • “炙”原指“烤”,如烤肉()。
    • 引申为“熏陶、感染”,因此“亲炙”强调直接接触并受教导,而非间接学习。例如《孟子·尽心》中提到“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指直接受教于圣贤之人。
  2. 被动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亲炙”隐含被动接受的语义,即被教导者主动受到权威者的影响()。例如《红楼梦》中“久仰芳名,无由亲炙”表达未能直接受教的遗憾()。


用法与示例


常见误区


“亲炙”强调直接性和权威性的结合,需满足两个条件:

  1. 教导者具有较高地位或学识;
  2. 学习者与其有直接接触并受其影响。
    这一词汇在文学、学术领域使用较多,需注意语义的被动属性。

别人正在浏览...

安镇笆壁报嗣惫色残芳餐毡使层峦叠嶂楚调达节调盉定时跑阨阱番用飞动風颷赗襚感讽钢材鞈革共允乖衷古茂国色天姿横带花胡洞黄稞徽真极大值旧污骏徒军伍龛定款学寡闻勒竹灵肉领帅刘基漫刺忙忙目注心凝殴斗铅母弃本逐末讫籴气絶轻财好施磬口情知人怨神怒肉搏煞强如史学瘦筇题复通疏玮艺窝火无尽财小夫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