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约的意思、通约的详细解释
通约的解释
总括。《墨子·经上》:“君臣萌,通约也。” 孙诒让 间诂:“谓尊卑上下,等差不一,通而约之,不过此三名。”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 约的解释 约 (約) ē 绳子。 拘束,限制:约束。约法。制约。约定俗成。 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立约。条约。契约。 事先说定:约见。约会。 邀请:约请。约集。 节俭:节约。俭约。 简要,简单:由博返约。简约
专业解析
通约是一个具有数学和语言学双重含义的术语,其核心概念围绕“共同度量”或“共通性”展开。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数学领域的含义
指两个数或量存在一个共同的度量单位,使得它们都能被这个单位整除(即表示为该单位的整数倍)。例如:
- 若两个长度都能被同一小长度单位精确量尽,则称这两个长度可通约。
- 在分数中,若分子与分母有大于1的公因数,则该分数是可约分的(即可通约),如分数 4/6 可约简为 2/3。
- 若不存在这样的公共度量单位,则称为不可通约(如正方形的边长与其对角线长度之比为 √2,属于无理数,不可通约)。
二、语言学/哲学领域的含义(引申义)
指不同事物、观念、理论或文化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基础、标准或理解框架,使得它们能够被比较、沟通、衡量或达成共识。强调不同系统间的共通性、可比性或兼容性。例如:
- 讨论不同文化价值观是否有通约性,即是否存在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进行比较。
- 评价两种理论是否具有通约性,指它们是否使用相同的概念体系或方法论,从而可以相互比较优劣。
- 指语言或符号在不同语境下能被共同理解的性质。
总结
“通约”的本质在于寻找或确认一种共同的尺度或基础:
- 数学上:是具体的、可计算的公共度量单位的存在性。
- 语言学/哲学上:是抽象的、概念层面的共通性、可比性或可理解性。现代汉语中,“通约性”一词的使用更为常见,尤其在跨学科讨论中。
参考资料来源:
- 数学定义参考:《数学辞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对“可通约量”、“有理数”等相关条目的解释。
- 语言学/哲学引申义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通约”的释义、《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及相关哲学辞典(如《中国哲学大辞典》)对“通约性”概念的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通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一、数学概念
原指多个数之间存在共同公约数的特性。若几个数有共同的约数(即公约数),则称为可通约,反之则为不可通约,其中最大的公约数称为最大公约数。例如,数字6和9的最大公约数是3,因此它们是可通约的。
二、引申含义
作为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为总括或概括,常见于古代文献:
- 《墨子·经上》中提到:“君臣萌,通约也。” 孙诒让在注解中解释为:尊卑上下虽有等级差异,但通过“通约”可归纳为君臣民三类关系。
- 现代引申为描述事物、文化之间的互通性或共同点,例如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可能存在“通约性”。
补充说明
- 数学中的“通约”强调数的可分性,而引申义更侧重抽象层面的统合与联系。
- 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学术或特定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墨子》相关注释或数学数论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闇对魃虐剥奠不弱赤旆愁魔刀风达月叠绮第一把手东风入律兜舁樊棘繁路风紧烽堡分号晐姓高妙雇夥过谋固谢哈话鹤山翁烘焙遑遽蹇客绞痛进发酒肉兄弟酒中八仙兰房狼很两次三番狸骨帖林皋例转眉棱密云不雨牧儿目眊脑气痞蹇破叶箭乾渡钱人物肖像煞癞舍帐使令授指睡意索喜踏索天奬停住武曲夏缦先故萧豁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