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盗迹的意思、盗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盗迹的解释

盗贼的行迹;盗窃的痕迹。 宋 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彼 跖 与 江 ,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跡而无讳者也。” 元 袁桷 《邢氏先茔碑铭》:“檄君以问,入其室,左右视验,实无有盗跡。” 元 袁桷 《同知乐平州事许世茂墓志铭》:“其治 婺源 ,益自振剔,絶蔓探疑,明以近民,而盗跡不敢入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盗迹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构词与历史语境理解:


一、基础释义

  1. 盗窃行径

    指偷盗的行为或痕迹。其中“盗”指非法窃取财物,“迹”即行为留下的痕迹或事实。

    例证:《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用例,强调对盗窃行为的追查需“验其盗迹”。

  2. 盗贼的身份或历史

    引申指某人曾为盗贼的经历或身份背景。

    例证:清代笔记《阅微草堂笔记》载“洗其盗迹”,指隐匿过往为盗的经历。


二、词源与语义演变


三、权威文献用例

  1. 法律文书:

    《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凡捕盗,须验盗迹分明”,强调物证的重要性(法律出版社《唐律疏议译注》)。

  2. 历史记载:

    《宋史·刑法志》载官员“匿盗迹不报”,指隐瞒盗案线索。

  3. 文学语境: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用“盗迹败露”描述罪行暴露的情节。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说文解字今释》(中华书局)
  3. 《唐律疏议译注》(法律出版社)
  4. 《宋史·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 《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6. 《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
  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盗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含义
    “盗迹”指盗贼的行迹或盗窃留下的痕迹,常用于描述犯罪行为的线索或迹象。例如,元代的袁桷在墓志铭中提到“盗迹不敢入境”,即强调治理有方使得盗贼活动绝迹。

  2. 文献出处与历史用例

    • 宋代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序》中,用“躬履盗跡”形容人物与盗贼行径的关联。
    • 元代文献多次出现该词,如袁桷记载地方官员治理时“验盗迹”或“绝盗迹”,体现其历史语境中的实用性。
  3. 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与“盗踪”(dào zōng)含义相近,均指盗贼的踪迹或犯罪迹象。但“盗迹”更侧重具体行为痕迹,而“盗踪”可能更偏向行踪路径。

  4.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领域,属于书面化表达。日常交流中更常用“盗窃痕迹”“作案痕迹”等替代表述。


“盗迹”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语境。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及元代碑铭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坐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保存倍世博得穿心莲胆门迪戟都魁鹅帽噩迕法流讽托風筝纷藴杆棘傀然国准骇人闻见横蒸合下恢博会解金四娘疾笑爵台可悲快人快事阑跚老臣类禡连好料估凌殴六梦蒙涌麋麑能力捧心西子辟禁葡萄紫期权丧覆三冠三牛为麄三宗生张熟魏鼠梓檀维筒钓通起兔鹘魋翕枉然瀇瀁吻翰文心小布下殇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