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徧计所执自性的意思、徧计所执自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徧计所执自性的解释

佛教语。由于不知诸法本空,而普遍计度,执迷为有,谓之“徧计所执自性”。如绳本非蛇,妄计为蛇。与“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佗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第一自性,惟由意识周徧计度刻画而成,若色若空,若自若佗,若内若外,若能若所,若体若用,若一若异,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断若常,若来若去,若因若果,离于意识,则不得有此差别,其名虽有,其义絶无,是为徧计所执自性。”亦省称“徧计所执性。”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下》:“最下有唯理论师,以无体之名为实,独据徧计所执性,以为固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徧计所执自性”释义

“徧计所执自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众生因无明而普遍计度、执着于现象世界为真实存在的本性。该术语由“徧计”“所执”“自性”三部分构成:

  1. 徧计(“徧”同“遍”):意为普遍思量、分别,指心智对一切现象产生的主观判断与概念化认知。
  2. 所执:即执着对象,指被错误认定为独立实有的外境事物,如色、声、香、味等感官对象。
  3. 自性:佛教哲学中“自性”通常指事物本具的独立实在性,唯识学认为此种“自性”仅为虚妄分别的产物。

哲学内涵

《成唯识论》提出,众生因“徧计所执”而将依他起性(因缘和合的现象)误认为真实,此即“二性空”(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皆无自性)的教义基础。例如,将梦境执为实有,即是“徧计所执”的典型表现。

学术参考

现代诠释

当代佛学研究认为,“徧计所执自性”可类比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用以解释人类对现象世界的过度投射与执着。

网络扩展解释

“徧计所执自性”是佛教唯识学中的重要概念,属于“三性”理论之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徧计所执自性”指众生因无明,将虚妄现象执为实有的认知方式。其核心含义是:人们通过意识普遍计度(广泛思量)、执着于虚幻的分别,将本无自性的现象误认为真实存在。

二、词源解析

三、核心特点

  1. 认知错位:如将绳子误认为蛇,将因缘和合的现象(依他起性)执为实有。
  2. 意识构造:通过意识周遍计度,虚构出“色空、自他、因果”等二元对立概念。
  3. 名实分离:虽有概念名称,但本质上并无真实对应(“其名虽有,其义絶无”)。

四、与“三性”的关系

在唯识学体系中,它与另外两性共同构成认知模型:

  1. 依他起性:现象依因缘暂时显现;
  2. 圆成实性:超越分别的真实法性。

五、现实意义

该概念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强调破除对现象世界的执着,与佛教“缘起性空”思想一脉相承。需注意,世俗成语中“固执己见”的释义(如)是引申义,与佛教原义存在差异。

注:该词亦简称为“徧计所执性”(见)。

别人正在浏览...

百会别开蹊径秉节怖栗吵房差择尘坌承颜臭駡赐给词英寸报措足达巷东服东零西散断舌蕃孕幡幢非业蜂聚府命拂手瓜虀馆伴衡尺禾穗黄帝术唬虎昏头打脑诘戎禁暴静乱镜彻濈湿剧令骏波虎浪跼蹄剧月老朽梁丘立定脚跟逆阪走丸扭拽弄错齵差彭亨迁情乾爽清溜清查酋渠升除收问水牯水桥邃业娑婆世界无声小谏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