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戒行的意思、戒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戒行的解释

(1).佛教指恪守戒律的操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宋云 、 惠生 见彼比丘戒行精苦,观其风范,特加恭敬。”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郭门外精舍;老僧戒行严洁。”《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 宋 时 王通 禪师,修行了五十年,因触了知府 柳宣教 ,被他设计,教妓女 红莲 假扮******借宿,百般诱引,坏了他的戒行。”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一:“下令全国府、州、县……非有戒行通经典者不得请给度牒。”亦指戒律。《西游记》第四二回:“﹝菩萨﹞问道:‘你可受吾戒行么?’妖王点头滴泪道:‘若饶性命,愿受戒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其徒可三百人,戒行亦与浮图相似。”

(2).登程,出发上路。《新唐书·石洪传》:“﹝ 乌重胤 ﹞乃具书币邀辟, 洪 亦谓 重胤 知己,故欣然戒行。” 宋 王安石 《答范峋提刑书》:“戒行有日,适以服药疲顿,不获追路,岂胜愧悵。” 清 赵翼 《秋园预制敛具诗以调之》:“游为同队鱼,飞作一绳雁,忽然君戒行,毋乃太荒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戒行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佛教术语定义 在佛教典籍中特指僧众对戒律的实践与持守,《佛学大辞典》明确记载"戒行谓持戒之行法",强调通过身、口、意三业践行五戒、十戒等规范。《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着重说明其作为"佛教徒恪守戒律的操行"这一宗教属性,体现修行者通过戒定慧三学达至解脱的修持次第。

二、儒家语境延伸 自宋代始该词渐被文人用于道德评价体系,《朱子语类》中"戒行精严"的表述,已将佛教概念转化为对士大夫修身标准的衡量。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更将"戒行"与"良知"并论,赋予其心学体系下的道德自律内涵。

三、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双重释义:既保留"僧尼遵守戒律的行为"本义,又扩展为"泛指人遵守准则的品行",该演变过程在《汉语词源流变考》中可追溯至明清白话小说的世俗化运用。现代汉语使用多取广义,如评价某人"戒行谨严"即指其恪守道德规范的品性。

网络扩展解释

“戒行”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构成
    “戒”指警惕、戒除恶习;“行”指行为、举止。组合后意为通过自我约束来改正不良行为,提升品德修养。

  2. 日常用法
    常用于教育或劝诫场景,强调对恶习的警醒与行为的修正。例如:“他通过戒行改掉了拖延的习惯。”


二、佛教释义(核心语境)

  1. 定义
    指佛教徒恪守戒律的操行,要求身(行为)、语(言语)、意(思想)三方面均符合戒律规范。

  2. 实践层次

    • 戒体:受戒时内心对戒律的接受与承诺。
    • 戒行:日常生活中具体持守戒律的行为,如不杀生、不妄语等。
    • 戒相:持戒后表现出的清净言行,如仪态庄重、言语温和。
  3. 相关理念
    佛教戒学包含三部分:摄律仪戒(基本戒律)、摄善法戒(主动修善)、摄众生戒(利益他人)。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1. 佛教场景

    • 唐代李邕在《大照禅师塔铭》中赞曰:“心源久寂,戒行弥高。”
    • 现代用法:“僧侣若戒行不严,则难以教化信众。”
  2. 日常劝诫

    • “廉洁用权需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四、扩展说明

若需了解佛教戒律的具体分类或历史演变,可参考佛学经典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碍难鞍帕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包庇巴人下里备不住便宜澄觞程颐迟徊不决抽刀断水绰板词约佽助鼎钟冬扇夏炉凡卑反码丰下坟圈愤王腹痛膏腴高跱官帽和戎合眼煇烁贾竪箘簵抠心挖肚宽缓魁壮裤子乐神连载辽阳鹤碌碌无闻沦殁马赫眉留目乱门把迷耳铭心谬种闹心眼儿森密沙金识趣水陌殊丽松性随流蛙坎顽弊卧箜篌无忧王小器易盈下湿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