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论的意思、孰论的详细解释
孰论的解释
谓仔细辨析。《庄子·盗跖》:“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
词语分解
- 孰的解释 孰 ú 谁,哪个:孰是孰非。 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孰与。孰若。孰何。 古同“熟”,程度深。 笔画数:; 部首:子; 笔顺编号: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专业解析
“孰论”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法和语境来理解。它并非现代汉语词典中独立收录的词条,其意义主要由其构成语素“孰”和“论”的本义及古汉语用法衍生而来。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孰”的含义:
- 疑问代词: 这是“孰”在古汉语中最核心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哪个”、“什么”。用于询问人、事物或情况。例如: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礼义和食物哪个更重要?
- 表示比较与选择: 在比较句中,“孰”常与“与”连用(“孰与”),询问两者中哪一个更甚,或表示比较后的选择。例如: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 通假字: “孰”有时通假为“熟”,表示“仔细”、“周详”、“深入”的意思。例如: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商议这件事。(此处的“孰”通“熟”)
-
“论”的含义:
- 动词: 主要表示“议论”、“讨论”、“评说”、“研究”、“分析”、“考量”等意思。例如:
-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评定他们的刑罚和奖赏。
- “坐而论道”(《周礼·考工记》)—— 坐着谈论治国之道。
- 名词: 表示“言论”、“主张”、“学说”、“文体的一种”(如议论文)等。
-
“孰论”的合成意义:
“孰论”不是一个固定的、具有单一独立含义的现代词汇。它是由“孰”和“论”两个语素在古汉语语境中临时组合而成的短语或结构,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常见的理解方向有:
- 疑问式讨论/评说: 理解为“(对)谁(进行)讨论/评说?”或“讨论/评说哪个(方面)?”。这直接体现了“孰”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加上“论”的动作。例如,在特定语境中可能指“我们该讨论谁?”或“这个问题该从哪个角度讨论?”
- 深入探讨/详加辨析: 当“孰”通假为“熟”(仔细、深入)时,“孰论”可以理解为“深入讨论”、“仔细研究”、“详加辨析”。这是“孰论”在古籍中相对更常见的用法。例如:
- 《庄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著名的“濠梁之辩”后,常被后人引用或评述。王先谦在《庄子集解》或相关注释中可能会用到类似“此中深意,孰论之?”的表达(需查证具体注释),这里的“孰论”更倾向于需要“深入探讨/详加辨析”其哲学意蕴。
- 比较与选择性的讨论: 结合“孰”的比较义,“孰论”也可能隐含在多个对象或观点中进行比较、权衡后加以讨论的意思。
“孰论”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而是古汉语中的短语结构。其核心含义需依据上下文判断:
- 主要含义(尤其在古籍评注中):深入讨论、仔细研究、详加辨析。 此时“孰”通“熟”。
- 次要/字面含义:(对)谁/哪个(进行)讨论/评说? 此时“孰”为疑问代词。
引用参考: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权威收录了“孰”和“论”的古汉语义项,包括“孰”通“熟”表示“仔细”的用法,以及“论”的“议论”、“研究”等义项。这是理解“孰论”构成语素的基础。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ISBN常用版本如9787100043844等,具体链接需查询商务印书馆官网或大型图书电商)。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作为最详尽的汉语工具书之一,其“孰”字条下虽未直接收录“孰论”词条,但详细列举了“孰”的各种古义(疑问代词、通“熟”)和“论”的丰富含义,为分析“孰论”的合成意义提供了充分依据。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或纸质版)。
- 《说文解字》(许慎 著): 对“孰”和“论”的字源解释(“孰,食饪也。”本义是食物煮熟,后假借;“论,议也。”)有助于理解其本义和引申关系。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各种校注本)。
- 古籍用例与注释(如《庄子》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孰论”的“深入探讨”含义多见于对古代哲学文本(如《庄子》)的注释和讨论中。这些原始文献及权威注释是理解该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用法和意义的关键佐证。来源:中华书局《庄子》及《庄子集解》等经典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孰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
-
争辩、辩论
由“孰”(谁)和“论”(辩论)组成,指多人围绕问题展开争论或探讨。现代使用中多强调观点交锋,常见于学术讨论或日常争议场景。
-
仔细辨析
根据《庄子·盗跖》的记载,“孰论”原指深入分析事物本质,如“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这一解释更侧重理性思考与逻辑推敲。
二、出处与演变
- 经典出处:最早见于道家典籍《庄子》,用于批判世人盲目推崇贤者却忽视其本质。
- 现代延伸: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辩论”,可能与字面含义“谁在讨论”相关。
三、使用建议
- 引用古籍时,建议采用“仔细辨析”的释义,贴合原文语境;
- 日常交流或非学术场景中,可灵活使用“辩论”的引申义。
两种解释均有一定依据,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
别人正在浏览...
安顺龙宫岸帻白石先生剥奠不拘细节藏庋插架淡水交情的笃班低物件垩本防衞官等馆议和雨鬨鬨鲛盘郊舍嘉牲介福唧唧啾啾戢刃机师季子裘军竈沮气阚虓宽悯牢烛里布铃閤灵瓜骂鬼书邈真描状摩莎拍话跑荒平昼齐打夥儿羣黎戎统若淑孺童丧魄骚杀设难失解黍苗嗣纂题西林壁晚稻嵬峩五城兵马务附黠棍小便池小拘谐遂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