晤敍的意思、晤敍的详细解释
晤敍的解释
见面叙谈。《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五月朔日》:“ 丁兴斋 来此晤敍。”
词语分解
- 晤的解释 晤 ù 遇,见面:晤面。晤谈。晤商。会晤。 古同“悟”,明白。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 敍的解释 敍 ù 同“叙”。 笔画数:; 部首:攴;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晤敍(wù xù)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会面交谈。具体解析如下:
-
本义解析:
- “晤”:本义指见面、会面。《说文解字》释“晤”为“明也”,引申为相遇、面对面相见。在“晤敍”中,“晤”强调会面的动作或状态。
- “敍”:通“叙”,指交谈、陈述、述说。《说文解字》释“敍”为“次弟也”,本义为次序,引申为有条理地交谈、沟通。在“晤敍”中,“敍”强调交谈的内容或行为。
- 因此,“晤敍”二字结合,即指双方会面并进行交谈,强调见面后的言语交流过程。
-
用法与语境:
- “晤敍”常用于描述较为正式、友好或深入的会面交谈,带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
- 其使用场景多见于描述亲友重逢、故人相聚、宾主交谈或文人雅士间的交流。
- 近义词包括:会晤、叙谈、晤谈、交谈、畅谈等。
- 在现代汉语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书面语、文学作品或特定场合(如正式信函、历史叙述)中仍可见到。
-
示例:
- “久别重逢,老友二人得以晤敍,倍感欣慰。”
- “此次访问,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晤敍。”
- “信中表达了渴望早日相见,晤敍别情的愿望。”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晤”的解释包含“见面;会面”义项,并引《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为例。对“敍”(叙)的解释包含“谈话;述说”义项。该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 《辞海》(第七版):在相关词条中解释了“晤”的“见面”义和“敍”(叙)的“交谈;陈述”义。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兼具百科性质的综合性大型辞典,释义严谨。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王力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对“晤”的解释明确包含“见面”义(如“晤面”、“会晤”),对“敍”(叙)的解释包含“交谈”义(如“敍谈”)。是学习古汉语的权威工具书。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晤敍”作为合成词在现代常用词中不突出,但该词典对“晤”的释义包含“见面”义(如“会晤”、“晤谈”),对“叙”的释义包含“说;谈”义(如“叙谈”、“叙旧”),为理解“晤敍”的构成和含义提供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晤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ù xù,其核心含义为见面叙谈。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一、字义解析
- “晤”:本义指见面、会面,如“会晤”“晤谈”。
- “敍”:同“叙”,意为交谈、陈述,如“敍旧”“敍事”。
二字组合后,强调通过见面进行交流的行为。
二、用法与出处
- 典型用例
该词多见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例如《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五月朔日》中记载:“丁兴斋来此晤敍”,描述两人见面交谈的场景。
- 语境特点
多用于正式或文雅的场合,侧重表达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而非简单寒暄。
三、相关说明
- 近义词:会晤、叙谈、面晤(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
- 现代使用:当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中。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林则徐日记》等清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水背面毕给兵车不归事潮头彻梢齿记川岳輴车春风化雨大月氏大厅地券端本澄源惇朴藩服讽啸沟境函工喝骂惛迷佳客蹇乏界限居寡卡奔塔利亚湾口如悬河夔旷雷轮莲境连具枷陵阜廪泉鲁莽罗缎縻军冥言蠯蛤皮婚批较披缁削发迁祔青羊宫秋毫见捐全能运动驱驰雀金泥屈伸使持节食国室妾夙夜袒褊陶和天下士同声推挤完给寤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