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致祸害。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也。”
"徼祸"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其核心含义是招致灾祸、自取祸患。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本义
“徼”读作jiǎo(或 yāo),本义为招致、求取(《说文解字》:“徼,要也”);“祸”指灾祸、不幸。
组合后,“徼祸”即主动招惹灾祸,强调因自身行为不当而引祸上身。
例: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
(注:此处“徼福”为反义类比,指求福,而“徼祸”即反向招祸。)
引申义
文言用例
多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常与“避祸”“祈福”对举,体现古人趋吉避凶的价值观。
例:
《国语·周语中》:“乘人不义,陵人以逞,徼祸之道也。”
现代使用
仅存于成语或学术讨论(如历史、哲学研究),日常口语已不用。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第7册第146页明确收录“徼祸”,释义为:“招致祸害。”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出版。
(注:无公开在线链接,可查阅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如“中国知网”)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徼,通‘邀’,求取;祸,灾祸。徼祸即招祸。”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汉典网(www.zdic.net)
收录“徼”字释义,引《说文》及《左传》用例佐证其“招致”义项。
参考链接:汉典“徼”字条目
“徼祸”是古汉语中具有警示意义的词汇,强调人主动行为与灾祸的因果关系。如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数据库(如“国学大师”)。
“徼祸”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出自三国时期嵇康的《管蔡论》:“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也。”
此句意为:因愚忠愤懑而招致灾祸,体现了“徼祸”在古文中的实际用法。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古文分析,日常口语中较少见。需注意语境,避免与“侥幸”(jiǎo xìng)混淆读音。
如需进一步了解“徼”字其他读音(如yāo、jiào)的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暗示包桑背带裤表着标准粉秉公草房唱书常有超离出除锤击试验此间词穷理絶打不住代哭荡户倒[立]像地籙顶趟儿封禄风生高棉族归德滑稽黄瓜菜护坦藉莫界柱精丽泾渭同流进退荣辱酒京聚萤积雪举奏沦坏猛进盘阪疲钝披告破阵谦敬锹掘起认三竿散阳省静淑艾顺非思妇讨蒐网墨王守仁文觌武匿握算无动于中相呕相县孝理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