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觌武匿的意思、文觌武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觌武匿的解释

艺文兴而武道隐。谓尚文之风大盛。语本《国语·周语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明 杨慎 《<贵州乡试录>序》:“百年以来,道润德洽,文覿武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觌武匿(wén dí wǔ nì)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释义、出处及用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指表面上宣扬文治,实则隐匿武力,暗含对外示弱、隐藏实力的策略。多用于形容统治者或国家在特定时期采取的政治谋略:


二、典籍出处与词源

1.原始文献

该成语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夫文,止戈为武;武,禁暴戢兵。故文觌而武匿,德之至也。"

(释义:以"武"字结构喻义制止干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力应用以禁暴息战为目的。因此彰显文德而隐匿武力,是最高境界的德行。)

此段记载晋国大夫士会论"武"的本质,强调军事行动应以维护和平为终极目标(详见《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语义演变

汉代学者进一步阐释为"外示文德,内隐兵锋"的治国策略(《说文解字注》"匿"字条),后固化成语,喻指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谓显扬文治而隐匿武力。后亦指掩饰军事意图。"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6册第1103页)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字面指彰显文化、隐藏武力,引申为隐蔽实力、麻痹对手的策略。"

    (商务印书馆,2016年,P1362)


四、文化内涵与应用

1.历史实践案例

2.现代引申义


五、引用文献

  1.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本)

    原文出处:https://ctext.org/zuo-zhuan/xuan-gong-shi-er-nian/zh

  2. 《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策略分析:https://ctext.org/han-shu/xiong-nu-zhuan/zh

  3. 钱钟书《管锥编》

    文化阐释:"文觌武匿非伪善,乃乱世存身之镜鉴。"(三联书店,2001年,P289)


古籍原文注

《左传》原句以"止戈为武"的拆字智慧,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武力本质的辩证认知——真正的"武"是消除战争,而非炫耀武力。此思想深刻影响后世"以德服人"的治理哲学。

网络扩展解释

“文觌武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典故

三、核心解析

  1. “文觌”:指文治、文化繁荣且显扬,如学术、礼制等领域的兴盛。
  2. “武匿”:指武力、军事力量被隐藏或弱化,表现为不主动炫耀武力。
  3. 社会背景:多用于描述重文轻武的时代或政策倾向,例如某些朝代通过科举选拔文官,军事建设相对弱化。

四、用法与示例

五、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接龙或详细典故,可参考《国语》原文或相关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棒杀班斓被捕弊漏并闾博斯普鲁斯海峡陈见宸历处制大阿哥代码吊夜方弓藩杝福庇改进关饷贵涂过名黑氯土红点子久而久之俊敏开通元宝考期寇难苦海无涯老盆料丝灯郦道元流播六疾馆鹭车梅花点木强内陆海年终排傧赔情喷香普施潜兵器币启锚三小凤凰深坡嗜古衰白死路探揣推阐文人墨士乌鸢无足道遐甸闲杰鲜艳小白小摆设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