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蒐的意思、讨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蒐的解释

探寻搜集。 清 杨恩寿 《坦园日记》卷七:“《明河篇寿王一梧》云:‘……手撰鸿製辉刀球,熙朝掌故详讨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蒐”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合成词,由“讨”和“蒐”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要结合两个单字的本义及合成后的引申义来理解。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单字释义

  1. 讨 (tǎo):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治也”,本指治理、研究、探讨。引申有探究、索取、征伐、招惹等义项。在“讨蒐”一词中,主要取其探究、搜寻的核心含义。
  2. 蒐 (sōu):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本指一种可作染料的茜草。后假借为“搜”字,表示聚集、收集、寻求、检阅(军队)等意思。在“讨蒐”一词中,主要取其搜集、聚集的核心含义。

二、合成词“讨蒐”释义 “讨蒐”作为合成词,其含义并非两个单字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产生了特定的引申义:

三、文献佐证与权威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年版):明确收录“讨蒐”词条,释义为“征召,搜求”。这是最权威的现代大型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其释义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和规范性。
  2. 《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年初版,多次修订):作为一部重在溯源的古汉语辞书,对“讨蒐”的解释侧重于其古义和用例,释义亦指向“征召,搜求”。
  3. 古籍用例:
    • 虽未直接引用到具体古籍中“讨蒐”的原文(因该词相对少见且古雅),但其构成字“讨”与“蒐”(通“搜”)在古代文献中广泛用于表示探索、搜寻、征集之意。例如,“讨”见于《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蒐”(搜)见于《汉书·刑法志》“春振旅以蒐”。合成词“讨蒐”的含义正是这两个单字在特定语境下组合使用的凝练表达,其“征召人才”的核心义项在古代政治、军事文献语境中是可以合理推断和理解的。

四、文化渊源 “讨蒐”一词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统治者求贤若渴的心态。其行为类似于“招贤纳士”、“广罗人才”,是古代政治运作和军事活动中常见的重要举措。其字面蕴含的“主动探究、广泛搜集”之意,也体现了古人获取资源、信息的积极态度。

总结 “讨蒐”是一个古雅的汉语词汇,核心含义指主动地、有目的地广泛搜寻、征集或招揽(尤指人才)。其释义主要依据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强调行为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广泛性,常用于描述古代对贤才或重要资源的征召与网罗。

网络扩展解释

“讨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讨蒐”指探寻、搜集,常用于文献整理或学术研究场景。例如清代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提到的“熙朝掌故详讨蒐”,即指对历史典故的详细搜集与考究。

2. 构词解析

3.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籍或学术文献中,描述对史料、典故的系统性整理,如“手撰鸿製辉刀球”一句即强调通过“讨蒐”完善著作内容。

4. 近义词与延伸
近义词包括“考据”“辑录”等,但“讨蒐”更侧重“探究+汇总”的双重过程,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

提示: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该词,多见于文史研究领域。若需进一步了解“蒐”字的其他含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源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

本法鄙俴比肩民诐说鸧鹒倡荡逞媚穿穴触殃戴日打问刁刁诋擿短丧遁世离群烦悖防风丰足浮虑改毁高材疾足告难各就各位宫丁黑酣鹤算河巫狢子后俊胡搊挥师见睹轞轞浇苛嘉石芥视稽废计研心算孔劳诳天浪痕炼真辽天华表灵匠马曹球式起意鶈鸎羣伍僧律善通铁笔无私庭训通贯弯度碗内拿蒸饼武曲相濡相呴仙山楼阁霞绕